点击右上角关注“大果小果妈妈”,每天分享育儿干货内容,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文 | 大果小果妈妈
01前两天,下过一场雨后,小区草坪上有蜗牛出现,几个孩子围在一块,蹲在那很兴奋地盯着看。
4岁的浩浩问站在身后的妈妈:"妈妈,为什么它们爬得这么慢。"
妈妈起初在跟人聊天,没理会,孩子又重复叫妈妈,嚷嚷着为什么?
"因为它们没有脚,又背着重重的壳,所以爬得慢。"
浩浩又问:"为什么它们不把壳丢掉?"
妈妈又跟他说,这个壳是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
浩浩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
"没有壳它们会死吗?"
"它们是怎么爬到这里来的?"
"它们的嘴巴在哪里?"
"它们的爸爸妈妈呢?怎么不来找它们?"
……
妈妈疲于应付,最后索性直接说,蜗牛就是这个样子啊,哪有这么多为什么,走了,别看了。
浩浩说,还想看,妈妈吓唬他"再看它要死了",浩浩不情愿地跟着妈妈走了,还不忘问妈妈为什么?
妈妈简直奔溃,赶忙岔开话题。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真的是太常见了。
02英国的《独立报》曾对1500个家庭和孩子进行采访,搜集的数据报告显示:
好奇宝宝的年龄高峰期是4岁;
2~6岁的孩子,平均每个孩子大概每天会提73个问题;
平均每个妈妈一个礼拜要回答孩子近500个问题;
孩子提问的时间总长度高达14个小时,意味着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可以问到睡觉才结束。
临床心理学家安妮 · 麦克马克还调查了1000名2-10岁孩子的妈妈,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提问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哪怕是还很低龄的孩子,在一天内提出来的问题数量也可以达到228个。
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你回答了一个还有无数个,你答不上来依然还有无数个问题等着你。
孩子此时就是个妥妥地求知欲强烈的"好孩子",家长一定要趁机抓住这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因为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孩子,求知欲会更强烈。
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当孩子向我们提问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呢?
03、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孩子的发问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小脑袋瓜子总是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想到就想立马知道答案,不停追着大人问。
面对孩子刨根问底,没头没脑地提问,很多时候家长都会被问得烦不胜烦,无奈地敷衍了事;甚至因为手头上正好有事,直接忽视孩子的提问。
"这有什么好问的"
"等一下,我在忙"
"别烦我,问你妈去"
"我这忙得要死,你自己玩去"……
真正能做到孩子发问时,立马停下手头的事情,正经回答孩子的家长,只有少数。
恰恰,立马回应孩子,才是对孩子最为有利的养育方式,只有得到合理解释,孩子的内心才会被不断满足。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越小的孩子,就越迫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回应,以此来判定自己在父母心里的位置和爱。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当孩子提问时,你忽视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孩子依然会兴冲冲地跑来问你;但是问多了,每次都得不到回应,你就会发现,孩子问题变少了,甚至有什么事都不会主动跟你分享了。
这就是得不到及时回应地后遗症。
歌手陈美玲,早年间红极一时,后来退出歌坛,继续读书深造,取得社会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博士学位,自称是个"教育妈妈",并且把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斯坦福大学高材生。
在她的教育秘籍里,有一个铁律,那就是:孩子发问时,永远不会让他"等一等"。
有一天她正在烧菜,孩子跑来问她:"妈妈,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她说,她当时也答不上来,但是,她就第一时间把火关了,然后跟孩子说:"问得真好,我们待会一起去找答案吧!"
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孩子的问题是即时性的,一旦你错过了那个点,他可能就没兴趣了,有时候孩子这么问可能不是真的想知道为什么,就是单纯地想引起你的注意而已。
陈美玲老师的这番话,糖果妈还是很赞同的。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这背后,不仅仅是说出答案这么简单,而是深藏教育意义。
父母的及时回应,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也给予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我是被重视的,我是被爱的,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并饱有热情地探索更多。
04、孩子发问时,父母做好这4步,让孩子更聪明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孩子发问时,与其仍给孩子答案,不如帮孩子寻找答案。
积极地启发孩子针对问题去思考,远远比孩子单纯得到答案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那么,当孩子发问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1)停下手头的工作,耐心且认真地听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陈美玲所说,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你要让他等一等,过了那个劲头,他可能失去大半兴致了。
所以,当孩子向你提问时,家长最好能停下手头的工作,哪怕挤出一分钟,对孩子来说,也足够重要。
听孩子在说什么,问什么,对什么好奇,便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水平。
而且,孩子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是构筑自己的认知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自处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标志。
2)接受孩子对于问题的奇思妙想,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没头没脑,甚至你觉得那根本就不算问题,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体现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
你的否定,只会打击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禁锢孩子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的孩子,就相当于没有了遨游太空的翅膀,创造力也会下降。
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提问空间,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给与积极正面的回答,适当满足孩子需求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原因,适当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
孩子的提问是多种多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提问时,一定要懂得分辨孩子提问的动机,看清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的提问变得更有意义。
有意义的提问越多,说明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越聪明。
4)学会适当的反问,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
发明大王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但他成为发明大王之前的故事,可能就鲜少有人知道了。
爱迪生其实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妈妈。
小时候的爱迪生也很喜欢问问题,什么都很急切地想知道,但是他妈妈并没有急着回答他,而是耐心引导他自己去思考、观察、发现,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时间一长,爱迪生在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下,养成了遇到问题就亲自去找寻、试验的习惯,直到明白其中的道理为止,这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爱迪生,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追寻、观察、思考的权利。
在引导孩子释放好奇心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去激励孩子思考。
这样,有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思路,并且让孩子在表达中,感受到自我主导权,获得自豪感和强烈的满足感。
从而,激发孩子追逐答案的探索欲望以及更加热爱思考。
一个从小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多听多看多问多想的孩子,才会更聪明。
孩子发问时,也有一个鄙视链。
父母不回应,属于最底层。
父母敷衍式回答,属于倒数第二层。
父母给与正面的回应,属于地表层。
父母积极引导孩子寻找答案,属于最顶层。
你想做哪一种父母呢?
更多好文:1)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2) 路灯下的一幕让人感动泪目:孩子,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有教养
3)为何孩子胆小敏感、遇事退缩?培养孩子自信,心理学家的6点建议
"-我是糖果妈,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正面管教践行者,专注分享育儿知识及干货文,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或转发哦。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