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莫妈妈。
昨天晚上,小莫洗完澡后,突然指着自己的肚脐眼问奶奶:“奶奶,为什么我的肚子上面有个洞。”
奶奶听后,逗他说:“这是因为喝了牛奶,不听话,所以有个洞。”
小莫听后,大哭了起来,边哭边喊:“我的肚子上面没有洞,我要贴起来就好了。”说完跑进房间里,从医药盒里拿出创口贴来,想要贴住肚脐眼。
奶奶看后,一边忍着笑,一边帮小莫贴好,还不忘告诉小莫:“以后不要老是喝牛奶了。”
小莫两眼泪水的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害怕。
就连睡觉的时候,我告诉他肚子上面没有洞,喝了牛奶也不会长洞,但小莫却并不信任我,吵着闹着不肯将创口贴撕下,直到小莫睡着了,我才将他身上的创口贴扯掉了。
大人永远不知道,看似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可孩子们却将它当做真话。
一:
前段时间,隔壁家生了二胎。
全家都非常高兴,除了六岁的哥哥,整天闷闷不乐的。
孩子满月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了亲戚。
中午吃饭时,大人们都在客厅吃饭聊天,妈妈让6岁的哥哥在房间里看着弟弟。
突然,房间里出现一阵哭声,等到大人们赶到房间里,正好看见6岁的哥哥将刚满月的弟弟扔进了垃圾桶。
人大门急急忙忙将弟弟从垃圾桶里抱出来,好在并没有什么大碍。
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哥哥是听熟悉的奶奶说:“妈妈生了弟弟后就不要他了。”他才会如此做的。
一句戏言差点酿成一场悲剧,而这样的事情,却进场发生。
记得小莫4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回老家,中午吃饭时,我带着小莫在一旁逗着他。
一个亲戚看到小莫后,夹了一块胡萝卜来逗小莫,我忙制止她:“孩子还小,不能吃。”
哪知亲戚听后,当场就翻脸,直说我不懂事,她好心好意的来喂孩子,我还不领情,再说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哪个不是这样喂养的,也就只有你家孩子这么矫情。
听了亲戚的话,气的我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然而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很多发生,比如:喂孩子酒,逗孩子妈妈不要他了等等,有的甚至还闹出了悲剧。
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就是因为邻居逗孩子说:“妈妈不要他了”,孩子从21楼将自己的亲弟弟扔下了楼。
孩子把大人的话都当成真话,可许多大人,却利用孩子的天真来满足自己的趣味。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说道: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然而,我们绝大多数大人的逗孩子都是在捉弄孩子。
二:
很多大人觉得逗孩子并不算什么大事,哪个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被逗过了,虽然很多喜欢逗孩子的大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意,甚至是处于喜爱才会去逗孩子。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玩笑,他们并不能理解,甚至会当真。
荒谬的“逗”让孩子惶恐不安,出尔反尔的“逗”让孩子思维混乱,这些不妥当的“逗”都会让一个孩子感到被欺骗,不被尊重,心灵受到伤害。
那么面对别人逗孩子,做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坚决的制止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之中,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我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就问她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释说,他下班前到院长那里开个会,会议比原定时间稍长些,到下班了还没结束。那个张姓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们经常捉弄孩子。
我当时很生气,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 她爸爸终于意识到这事对圆圆的影响,也非常懊悔。后来我尽量去接孩子,真的“剥夺”了先生接孩子的权利,主要是我不想让圆圆再见到她爸爸单位那两个人,不想唤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这个问题了,偶尔因为我实在忙顾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单位,也绝不允许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宁可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
2、 教孩子说“不”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能每时每刻都陪在孩子身边,当孩子遇到被人逗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鼓励孩子说不,勇敢的拒绝。
在爸爸去哪儿里面,有一期,有人问多多,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多多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急着回答,黄多多当时表现的就很生气,说不该问这样的问题。
后来她在《快乐大本营》里解释道,“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爸爸妈妈我都爱,你如果说爱爸爸,可是妈妈那么难的把你生出来,如果说爱妈妈,可是爸爸也那么辛苦的赚钱也都是为了你。”
家庭不是后宫,没有那么多“宫斗戏”。从来都没有孩子「应该跟我亲」,只有家长「用心不用心」。
作为家长,只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他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哦!
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关注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