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盐没力气?母乳六个月后没营养?扒一扒不靠谱的育儿理念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年轻父母们总是希望贯彻科学现代的育儿理念,而老人们则常常相信“当年我不也是这么把你带大的吗”。

关于这种分歧,常爸的一贯立场是: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还是“以和为贵”,抓大放小,“Choose the battles to fight”。

但是如果涉及到原则问题,则应该据理力争(或者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

原则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有一些现代育儿知识或理念,已经经过儿科医学界、儿童心理学界等权威专业人士普遍认可,且经无数案例证实了的;然而他们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祖宗土办法”相左。关键是,如果真的遵照这些“土办法”,反而有可能会害了孩子。所以含糊不得,必须让所有主要抚养人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才好!

下面,常爸就列举了几条传统育儿理念常见的谬误,辅以权威论据或真实案例,大家可以转发给身边的老人们,以便家庭成员统一认识,共谋和谐育儿大业~

孩子较弱怕冷,必须比大人多穿衣服!


谬误1

案例

武汉市新洲区的刘先生小儿刚满月,随着气温降低,家里人担心孩子着凉了,一件又一件给孩子添衣物,连睡觉时都穿着厚厚的毛衣。可是孩子还是出现了咳嗽、流清鼻涕的症状。当晚夫妻俩决定让孩子睡在他们中间。安抚之后,孩子渐渐进入梦乡。虽然孩子身上的汗没断过,但却睡得很沉。

第二天早上,孩子开始高烧不退。爷爷奶奶想着孩子发烧了,又给孩子裹了厚厚几层衣服。晚上7点,孩子仍旧高烧不退,家人赶紧往医院赶。据接诊医生介绍,孩子来的时候穿了好多件衣服,外面还包了一个包被。

此时,孩子已经眼神呆滞,且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微弱、高热并不时伴有抽搐的情况。最终,孩子因捂热时间过长,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弥漫性出血,隔天抢救无效离世!


“宝宝没有六月天”,是很多老人常念叨的话,不把孩子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像个粽子,就总觉得会着凉生病!

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捂热会导致一种专属于婴幼儿的临床疾病——“捂热综合症”。上面这个孩子遭遇的不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捂热综合症”又叫“蒙被综合症”。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如果过度包裹捂热,会导致孩子身体无法散热,从而产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缺氧甚至循环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由于脑部缺氧也可能遗留有智力低下等脑损伤后遗症。

我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穿衣标准来给小孩穿衣服,但实际上,小孩的新陈代谢旺盛,特别与老人的代谢速度有显著的差异,所以不能按照老人对冷暖的判断标准来给孩子着装。

除了捂热综合症之外,穿衣过多,出汗过多,还会引发痱子、皮囊炎等皮肤问题;而总是穿得很厚,很少接受冷空气的刺激,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弱,反而更容易生病。捂出汗以后,再吹风,也更容易感冒。

那么正确的穿衣方式是什么呢?

平时可以和成年人穿的衣服差不多。判断孩子冷热可以摸孩子的后脖子(不要靠摸手脚来判断,因为小儿心脏力量较弱,末稍血循环较差,所以手脚容易发凉,但中心温度并不一定低。)

在寒冷的冬天,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

@在寒冷的冬季,孩子通常可以比大人多穿一层薄衣服;

@同样厚度下,鼓励穿多层较薄的衣服,而不是一层很厚的衣服,如棉袄棉裤。


发烧了,要捂汗退烧

谬误2

我们大人发烧经常会觉得浑身发冷,赶紧捂着被子睡一觉发发汗才好。所以推己及人,孩子一发烧总有“捂汗退热”的冲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专门发文详细解释过(复习请戳:发烧明明冷到发抖,还说孩子不能捂汗退烧,为什么?)

划重点就是:

1)发热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觉得冷,第二个阶段会觉得热,第三个阶段会出汗退热。

2)传统观念说发烧要捂,主要是基于第一阶段冷得打寒战的经验;而事实上,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我们发现他们发烧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第二阶段:高热持续期,在这个时期是万万不能捂的,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捂容易捂出毛病来。

3)捂出汗就退烧是个因果颠倒的结论:实际上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战胜病菌,在退烧的过程中出的汗,而不是出了汗才退的烧。

那么孩子发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此我们参照美国儿科学会(AAP)的说法提出以下建议:

(1)一旦体温已经升起来,应保持环境舒适凉爽,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散热;

(2)鼓励孩子多喝水;

(3)发烧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除非孩子有高热惊厥史或癫痫病史等。有时候,为了让孩子感觉更舒适,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的孩子服用)或布洛芬(6个月以上的孩子服用);

(4)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或用温毛巾轻轻擦拭,但不要使用冷水,冷水会引起寒战,反而增加体温;

(5)不要用酒精擦身体;

(6)体温上升期不要用冰袋降温;

(7)如果2岁以下的孩子发烧超过24小时,2岁以上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情况不见好转,应该去看医生。


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要断奶

谬误3

不少老人都持这样的观点: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该断奶了!

还有人会觉得跟冲泡的奶粉相比,母乳看上去更稀,由此认为母乳不如奶粉有营养。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这个“6个月”的分界点属于无稽之谈。

关于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分析。

在婴儿出生后最初的7天里,母乳(可以叫做初乳)的营养成分的确在快速变化,脂肪和乳糖含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7天之后,这种变化会慢下来;到21天左右的时候,母乳的营养成分就会逐渐稳定,此时的母乳可以称之为“成熟的母乳”了。这一系列变化是与婴儿身体发育的阶段相匹配的。

所以,母乳的营养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是初乳与“成熟母乳”之间的差别,“6个月后就没营养”的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

其次,所有奶粉配方的研发和升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越接近母乳越好!

可是即便如此,母乳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仍然是奶粉所比不了的。

比如,母乳中的两种蛋白质——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含量比例约为6:4。这一比例非常有利于婴儿肠胃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奶粉中酪蛋白的比例会更高,婴儿消化吸收起来会更困难。

再比如,母乳中还有一些奶粉中所没有的物质,例如乳铁传递蛋白,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等“铁依赖性细菌”的生长;母乳中还含有IgG和IgM等抗体,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防止细菌和病毒感染。

所以,关于母乳喂养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早有明确建议:

@婴儿6个月前,应该实行纯母乳喂养,即除了母乳外不添加任何其他食物(包括水);

@婴儿满6个月后,应该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甚至更多。在此期间,母乳将继续提供比其他辅食质量更高的营养成分,并且保护孩子减少儿童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世卫组织还建议,6-12个月期间,母乳应该至少为孩子提供50%的热量,12-24个月之间,母乳应至少提供孩子所需的1/3的热量。


孩子不吃盐没力气

谬误4

从一添加辅食开始,就有不少老人坚持在孩子的辅食中“添油加醋”,理由就是“孩子不吃盐没力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虽然这两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但实际上人体的所需量非常少,且钠和氯化物已经在许多食物中自然存在。对于小孩子来说,通常没有必要将特意将氯化钠(即盐)添加到食物中。

中国营养学会2013年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0-1岁婴儿,以及14岁以上成年人的钠摄入量参考标准均进行了下调,原因就是中国居民膳食中钠的摄入严重超标,其中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的过度食用是重要原因。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钠,单位:mg/天)


如上表所示,6-12个月的宝宝每天的钠摄入量仅需350mg,他们每天吃的奶及其他辅食中所含有的钠,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生理需要。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3版)建议:给6-12月龄宝宝制作的辅食应尽可能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1-3岁的孩子每天需要700mg钠,大约相当于1.8g食盐。此时,孩子的食物中可以加入少量盐。不过其实,在肉类、绿叶蔬菜、水果、奶类等食物中,通常也已经含有了能满足孩子所需要的钠量。所以,孩子的饮食仍然要以清淡少盐为原则。

那么加盐太多有什么坏处呢?

第一,孩子的味觉偏好是早期形成的,如果加了大量的盐,孩子对原味食材的口味偏好形成干扰;

第二,大量的钠会提高日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大概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普通百姓吃不起盐,却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汗液中流失大量盐分,导致体内电解质缺乏而身上没力气,才产生了“孩子不吃盐没有力气”的传闻。可是如今物质如此丰富,哪里还有吃不起盐的说法?减少盐的摄入,降低疾病风险才是正经!

孩子生下来要绑腿,腿才能长得直

谬误5



案例

山东菏泽的李女士有个女儿,按照当地观念从小开始绑腿。开始并未发现不妥,当孩子学走路时,有邻居提醒,说“孩子走路有点长短腿,有点瘸似的。”一直到女儿3岁多,李女士一家才真正意识到女儿的异常。在去了好多医院后,最后在省立医院确诊是髋关节脱位。大夫说,绑腿可能是让孩子得这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很多老人喜欢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绑“蜡烛包”,要把腿绑得紧紧的,说这样长大以后腿才会直。这也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绝大多数宝宝在出生时都是O型腿,像只小青蛙,这其实是保留了宝宝们在子宫时的姿势,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弯度,完全不必担心。

一般来说,当宝宝开始学步,O型腿就会开始逐渐改善。通常,在开始走路6-9个月后,最晚至3岁,大多数孩子的O型腿消失。

而绑腿会有什么危害呢?

最严重的就是长期压迫导致髋关节脱位,从而引发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下设的儿童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中心自2009年6月~2010年5月对天津市10262例6个月内婴儿进行了髋关节筛查。结果显示,出生后双下肢包裹组的婴儿髋关节超声异常病例为57例,未包裹组仅为26例,“绑腿”后婴儿的髋关节异常率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捆绑还会造成肌肉紧张、血流不畅,临床上有很多新生儿由于手脚被捆绑而导致四肢淤青、长期血液不循环甚至面临截肢的病例。

由于宝宝无法自由活动,也会使其大脑发育受限。如果是夏天,还可能造成痱子、湿疹等。

其实,要想让孩子腿长得直,与其绑腿“拔苗助长”,更应该做的是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病理性O型腿和X型腿的发生。

常爸说

小小常刚出生的时候,家族里有其他长辈曾建议新生儿一落地就喝一点黄连水,说是一来可以去胎毒,二来寓意“先苦后甜”。

出于直觉,常爸一听就拒绝了——是药三份毒啊,柔柔弱弱的小婴儿一出生不先吃奶,先灌一口中药?

后来常爸咨询了医生,果然此举遭到明确反对:新生儿肠胃发育还不完全,黄连不仅于身体无益,还可能危害宝宝的肠道、肝脏和肾脏。即便有宝宝曾经喝过且没有不良反应,也只是量较小,运气较好而已。

其实类似这种并不科学的“传统育儿法”还有很多,例如挤乳头等等。很多“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的做法,并不能证明就是对的。

面对分歧,最重要的还应该查明真相,用科学有说服力的知识和例证去伪存真。有时候,老人并非固执己见,只是缺乏科学的信息渠道。把道理讲清楚了,相信很多老人还是会愿意接受新观念的,大家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嘛。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