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养孩子,让大人头痛的事莫过于孩子动不动就哭了。
就拿孩子吃糖来说。为了保护孩子的牙齿,我们会事先和孩子约定每天吃多少。但孩子吃起来的时候,什么约定都抛到脑后了。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糖果,他们还会使出洪荒之力,一哭二闹三蹬腿。
头痛吧,还有呢。
有些孩子压根就不能带去超市,进去就掉进玩具坑里,看见啥都好啥都想要。你一定也见识过孩子在商场撒泼打滚要东西的样子,场面令人抓狂。
基本上,多数父母会在孩子一阵狂哭乱滚之后会妥协,因为心疼孩子,有时候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弄的大家尴尬。
所以经常有很多妈妈感叹,拿孩子没辙。
02
孩子哭的凶猛一点就妥协,似乎并不太妥。
我记得女儿小时候,有段时间非常难带,一言不合就闹脾气。后来我发现,是我们给惯的。
我留意过几次,女儿想要某个东西时,我们的第一态度是“不行”;然后她就开始哼唧,一哼我们心疼她就马上说“哦~~~好吧好吧”。
看吧,小孩子就是这么聪明,天生习得性能力就很强。这样反复几次后,就能从里面找到规律:只要我哭就一定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说,孩子一哭就妥协并不妥,因为会助长孩子用哭来索要东西的频率。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则新闻,是一对夫妻带着3岁儿子外出旅游,高速上,车辆行驶在高速路上,当时路段没什么车,孩子说想摸摸方向盘。
孩子的爸妈一开始拒绝,没想到孩子哭闹起来,妈妈心软就说:“反正路上没什么车,你就让他摸一摸!”
孩子摸了一下没过瘾,还想转动方向盘玩,被孩子爸爸拒绝。
孩子被拒后又开始哭闹,孩子妈妈没辙对老公说:“你在一旁看着,手扶着方向盘,如果有微信你也能及时阻止。”
结果,孩子没开一会,刚好遇到过桥,一家三口冲进了河里,全部遇难。
虽然这个举例有些不适,但我想说的是:过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是爱孩子,是溺爱。
03
面对孩子哭闹,如果不满足又要怎么做呢?
李瑾玫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举过这样的例子:
男孩三四岁跟你闹,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是等他十四岁了,这个孩子还会跟你闹,他会怎么跟你闹?第一,他离家出走;第二,他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
李瑾玫教授的观点是6岁之前要给孩子立好规矩。她给出的方法是:刻意地对孩子进行克制任性的训练。
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要满足,他如果目的性地哭,任由他哭。但将孩子安置在卧室等安全的场所,由一个大人陪着他。记住四个不要:不要骂、不要打、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等孩子哭到精疲力竭了,给点爱,拿热水擦擦脸。
很赞同李瑾玫教授的6岁之前立规矩。因为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
再者,我们也需要慢慢地教会孩子,学会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撒泼打滚。
04
当然,李教授只是举例大概的做法。我们实际面对孩子哭闹时,可能会五花八门的状况,并不一定能照搬。
就拿女儿来说,我就发现,如果任由她哭,她能哭一个钟,所以我改良后的应对方式是:
拒绝她之后,即使她哭,我也会过去抱着她,让她在胸前慢慢哭。
这样就能缩减她哭闹的时长。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我觉得大概是因为拥抱的力量,缓解了她的不满感吧。
有时候,我也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比如她想要看到某个东西很想买,但那个东西家里已经有了,我就会领着她看其他好玩的东西,或者说“哇,那边好像有个什么东西呢,我们去看看。”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很好转移,只要有新的发现,好玩的,他们很快就能忘记刚刚发生的事。
05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既不夭折,也难成才。
好的养育,需要父母耐心引导。
孩子表达力有限,情绪控制能力有限,作为孩子的养育者,我们既不能一味地满足和纵容,也不能过度太严厉。这就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耐心和精力,去教会他们什么是规则,哪些是可以满足。
有人说养孩子很像打怪升级。
深以为然,我们就是在养育孩子中随着孩子共同成长、升级。
这大概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也是乐趣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