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董卿也深受原生家庭影响,普通人该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变得更好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3
"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荣格

近两年,随着《都挺好》《欢乐颂》的热播,“原生家庭”这个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里的气氛、习惯、家人互动的关系、子女被教导的行为表现,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子女,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在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中的表现。随着电影《哪吒》热映,又掀起了一轮对原生家庭的讨论,一个人是否能超越原生家庭?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谈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到现在还会自卑,要足够好才踏实。董卿说父亲对自己的苛刻超出想象,“不要我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高一开始到高三,每个寒暑假必须要打工挣钱”。即使在她成名以后,这种教育方式仍深深地影响着她,“我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到了某个时期,大多数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心理上也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纳德·查理森有一本心理学著作,《超越原生家庭》,详细阐述了家庭内部的运作机制,剖析了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给出了改变与原生家庭之间关系的方法。你可能会无意识地重复原生家庭中的各种规则,做很多父母曾做过的事,也可能与之相反,所作所为都违背了父母的期望。“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家庭运作的内部机制有哪些

1.显规则与潜规则

规则规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以及相应的后果。很多人觉得在家里就是要自由自在,但很难过,家庭中同样存在规则,分为显规则和潜规则两种。

显规则指可以明白讲出来的规则,比如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音乐声不要开太大等。显规则没什么禁忌,每个家庭成员都知道,可以公开讨论,甚至能争辩和修改。

潜规则恰恰相反,不能公开讨论,是默许的行为准则。比如家里有什么事不顺心,不能发怒,只能选择压抑自己;比如男性不能表露出恐惧,只能以愤怒的情绪代替;比如“别像小孩子那样哭鼻子”,都是潜规则的具体体现。一旦有人把潜规则公开拿出来,即使是最坚定的践行者也会否认。

一个家庭并不是所有成员的简单相加,正如手不是手指与手掌的简单组合。任何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的功能,失去了一部分整体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规则在子女组建的新家庭中会发生显著影响。我们常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然而两人一发生矛盾,周围人都会从二人自身出发进行劝导,似乎问题全出在两人身上,完全忽视了各自的家庭经历对其个性的塑造。比如说用钱方面,甲抱怨乙大手大脚,乙则说甲不懂享受,其实他们的金钱观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要从背后原因出发。而一旦爆发矛盾,一方可能激烈争吵——“你从来不关心我们的未来”,一方想寻求冷静——“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谈吧”,重点在于二者的解读完全不同,“他真的爱我就不应该对我不理不睬,就算是争吵也无所谓”,“她应该更体贴一点,爱情可不是整天吵闹和生气”。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处理方式正确,而对方“坏了规矩”,其实这正是原生家庭里的潜规则在控制双方行为。

2.追逐者与疏远者

每个人既需要亲近感,也需要一定的距离感。支持、欣赏和爱,独立、自主和自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同时存在每个人身上,贯穿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行为。在婴儿时期,我们完全依赖于父母,时刻需要被照顾;到了青春期,走进分离与依赖斗争最强烈的时期。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不是追逐者,就是疏远者。

同样以婚姻关系举例。我们通常认为两个人在一起要互补,但是人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关系需求的人吸引,意即双方都渴求类似的人际关系距离。这种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比如甲对乙说,”我们再多聊聊吧“,乙却回复,”别来烦我“,实际上双方都在维持这段关系的平衡,只不过一方扮演追逐者,另一方扮演疏远者。如果原来的追逐者开始疏远,那么疏远者就会变得焦虑起来,向追逐者靠近。

需要注意的是,亲疏舒适度仍然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有的人频繁结婚、离婚,以为下一次就能找到理想中的伴侣。如果他们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所谓的新伴侣跟以前的伴侣基本相同,无论更换多少次感情,都会不出意外地选择跟自己具有同样亲疏舒适度的人,因此又会产生同样的争执,重复同样的痛苦。

在一段良好的关系中,双方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转变角色,及时发现并表达出自己对亲密关系距离的需要。

哪些行为是家庭机制的反应

1.分化

分化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一个成熟的人,不仅能在情感上与别人接近,同时能够保持自我,不被别人所左右,这样就称作分化成功。就像是一个个细胞,独立的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正是原生家庭的任务之一,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鼓励我们追寻想要的东西。可惜,只有分化成功的人才能做到。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指向性。

这样的人清楚自身定位,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最重要,并且不因他人的需求、意见、和评价改变自己,不断朝理想的方向前进。具有目标指向性的人情感成熟,通常还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导向性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的自尊和满足感是别人给的,没什么目标可言,主要精力都用在搞好人际关系上。

(2)能够区分思考和感受。

分化成功的人能区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各个选择的好与坏。分化成功不是丧失感受,而是能自由地体验与表达感受,还会把感受当作信息来源之一。没有分化成功的人往往分不清思维与感受,经常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作事实,由此造成很多误解,甚至自怨自艾,以消极态度看待一切。

2.融合

融合是分化的反面,指陷入到共生关系的泥潭里,总是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最典型的就是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十分敏感,会无条件地满足婴儿。对子女来说,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自己感到的威胁就越大,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往往会与同龄人建立起一种高度融合的关系,也就是俗称的叛逆。通常情况下有四种反应策略:

(1)顺从

很简单,顺从意味着一致。拿夫妻为例,双方也能认识到自己需要独立,但他们会认为这种需要是错误的,会破坏夫妻关系,于是一致选择忽略,”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比如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以此来逃避自己在夫妻关系中的需求。

(2)反叛

反叛者喜欢与众不同,只是为了反对别人而反对别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他们来说,独立仅仅意味着做与别人相反的事情,表面上看来自己赢了,实际上处处受他人制约,是一种“反自由”。比如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一个孩子循规蹈矩,另一个让人头疼。

(3)攻击

仍以夫妻关系举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挫败感,“要是你更好一点儿,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把另一方看成是麻烦,企图改变对方。攻击行为说到底是对权力的争夺,一方不断攻击、一方不断反击,大量精力都花在了让对方认输上。

(4)断绝关系

近些年来,与原生家庭断绝关系的新闻时常进入大众眼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解决好的心理状态会持续进入到之后的关系里,比如频繁更换伴侣。正如古老的寓言中所说,不改变自己,换多少次环境都没用。

怎样改变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本书作者罗纳德·查理森曾断断续续地接受过十年左右的心理治疗,在将近四十岁时,决定从事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鲍文博士的《家庭系统理论与疗法》给了他很大帮助。首先,家庭成员并无好坏之分,更不要用“有害”之类的词来描述任何家庭成员。尊重每个人,尊重并理解每个人遇到的各种困难。其次,把自我放进情感体系的大背景里进行研究,不仅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提供改变自我的新契机。归根结底,改变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也不是家庭。

1.完善家庭谱系,联系家庭成员

弄清原生家庭里的成员,这其实不那么容易。有些人搬到别处居住,还有些人失去了联系。无论怎样,了解家庭成员,并且画出一个谱系图,标注下成员和重要事件及日期。不仅能全方位地看到整个家庭,还能发现被忽视的各种关系。比如你父亲会被你爷爷的饮酒习惯影响,而你对酒的态度也与你父亲对酒的态度有关。此外,联系家庭成员时收集来的信息只是二手信息,会经过其本人的情感过滤,可能并不准确。

来自书籍《超越原生家庭》

2.整理信息,发现家庭内部运作机制

发现家庭内部运作机制的主要办法是研究家里的三角关系,最基本的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还有同胞争宠、替罪羊现象等等。三角关系中的角不局限于人,也可能是物品、活动,比如工作。通常来说,在一组三角关系中,会有两方结成同盟,关系比较亲密,而另外一方比较疏远,常见的说别人闲话就符合这个模式。研究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可以更容易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也能思考自己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会对家庭造成哪些改变。

3.探亲与家访

罗纳德·查理森建议,探访时间不宜过长,每年回家探访3~6次,每次2~4天比较合适。如果在家待太长时间,容易回到过去的行为模式,失掉客观的态度。在探访过程中,无论家庭成员说了什么事,都不要质疑或谴责,不要提引导性问题、而要提检验型问题去验证自己的看法。另外,不要把伴侣牵扯进来,当作挡箭牌,例如因伴侣不便而无法回家,伴侣想怎么怎么样。需要记住的是,你永远在为自己搜集信息。

你不认为我们现在该走了吗”是引导型问题,其隐含的意义是:我认为现在该走了。

“那么你的意思是说你认为妈妈一直最喜欢我了?”是检验型问题,检验你理解的意思是否与对方真实意思相符。

4.实现自我分化

实现自我分化需要回归到原生家庭里。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人生产生兴趣,并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想办法与他们建立联系,面对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保持客观冷静。分化的关键在于形成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更清晰的自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能保持真正的自我。

原生家庭领域的治疗工作不仅改变了作者罗纳德·查理森本人,也改变了他的婚姻关系、朋友相处,在工作岗位上也表现得更优秀。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我想说,幸运的人努力治愈家庭创伤,不幸的人一生都在被原生家庭影响。认识原生家庭,继而《超越原生家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