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绝对正确的吗?
大多数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大概就是“我这都是为你好”,“为你了我操了多少心”,“你太不懂事了”......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是不被理解,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由此发展成两个极端,要么信心匮乏,做事畏首畏尾,要么狂妄自大,做事不管不顾,不论哪种,都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巨大的隐患。
每一位准妈妈都热切期盼着宝宝健康降临,天生的母性让那种爱不参任何杂质,也不讲任何条件,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可对于养孩子的意义,或许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思考过,他们只是麻木地将自己置身于固定的流程中,为孩子付出,也只是为了合理化自己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私欲,或出于传宗接代,或为了稳固婚姻,或当作是一种长期投资,来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小欢喜》里的母亲宋倩(陶虹饰),有着令人称羡的优越条件,坐拥5套房产,是名校的金牌讲师,有一个乖巧优秀的女儿,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配置,可她却陷入深深的焦虑与痛苦里。婚姻的失败,让她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辞职陪女儿高考,严格控制女儿的饮食起居,打造了录音棚级别的隔音墙,还安了一个随时监视的玻璃。她控制欲极强,英子考了第二,她一顿数落,英子准备了很久天文讲解,在她看来是浪费时间。
宋倩不顾英子的梦想,自作主张改了志愿,逼得英子跳海,她一边声嘶力竭地喊出,“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又一遍遍道歉,“对不起,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那是怎样的痛苦和挣扎啊,宋倩没有意识到,这种沉甸甸的密不透风的爱,让英子感到窒息,这种裹着强烈控制欲的爱,是对孩子的残酷凌迟。
这个把孩子当作一切、付出最多的母亲,并不是真正爱孩子,她只是将自己的失意、不甘、恐惧全都投射到孩子身上,指望英子能取得世俗标准里的成功,为她打得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她要控制英子的一切,来实现自己的期望,所谓为你好,不过是一个幌子,根本不理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管孩子想要过哪种生活,只是将自己的痛苦加倍施加在孩子身上,以弱者的姿态和明码标价的付出来逼孩子强行就范。
很多父母将生活的压力,难以消解的情绪,对现实的不满,悉数发泄在孩子身上,面目狰狞过后,自己或许舒坦了,却让孩子越来越自卑、不安、敏感、焦虑,如果孩子无法自我疏解,很容易酿成难以预料的悲剧。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在中国,想要体验当皇帝的感觉很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想怎么对待就行,然后道德与文化都可以说,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你“,这可能是父母最大的谎言,孩子不是私有物品,亲子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平等关系上,需要彼此”看见“、互相尊重。引导不等于控制,父母只需要让孩子清楚事情的利弊,明白做事的底线,然后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只是生命的延续,不该一生下来就被赋予太多的期望和使命,承担太多义务,正如纪伯伦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人生从来不需要表面的圆满,作为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的一生,要相信和理解孩子,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作为孩子,也要尽早建立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变得愈加强大坚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表达亲密与关心,这样才能让关系健康发展,全家拧成一股绳,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