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区对面有一个艺术培训中心办得十分红火。“知识改变命运,艺术决定人生”是这个艺术中心的宣传语。每到周末艺术中心可谓门庭若市。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孩子的艺术培养,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其中学画画的不在少数。
我曾经问过几个父母:为什么让孩子学画画?
有的说为了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有的说为了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会说,别的孩子都学本领,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岂不是落后了,他喜欢画画,就给他报了培训班。
诚然,这些回答无可厚非,但其实艺术之于孩子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艺术创作对孩子的真正意义,便无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无法很好地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而且很难得心应手地帮助孩子解决在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那么孩子学习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呢?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教育教授、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一书中给我们阐述了这些问题。
一、艺术创作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艺术创作的意义呢,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画出多么写实的作品,而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快乐无畏而又独立自主的人。
首先,艺术创作可以表达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提高孩子对环境的敏感度,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
当孩子画画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就想着他想画的东西,这其实是他与自己体验的一种对话。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朋友想画自己的房子,他就会重点突出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较喜欢的东西。对于那些平时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他就不画。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房间画的非常漂亮,但是却会忽略做饭的厨房。
孩子认为比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经和他们建立起敏感关系的事物,其实孩子的画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重现,只是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的一种表现。
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会把对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触觉、味觉、嗅觉等融合起来,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后会对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对事物越敏感,那么对事物的感知就会越准确,就会更加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更能协调和适应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另外,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那么他就会对别人的需要也变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么是别人所需要的,这无疑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有帮助,便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其次,可以表达孩子内心需求,协调孩子智力与情感平衡发展,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现在,我们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孩子学业压力比较繁重,竞争比较激烈。父母呢,又过多的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对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呢,却不是很了解很关注。
这时候呢,画画就可以成为孩子抒发自己内心需求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自己的画画中。尤其是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完全可以找把画画当作做好朋友,向他倾诉。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这本中所举的玛丽和弗吉尼亚的例子。玛丽是一个比较爱画画的孩子,她比较讨厌他的一个朋友乔,因为乔总是欺负他。
可是乔比较强壮,在现实的生活中,玛丽根本无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画画的时候玛丽就可把对乔的不满发泄在画里,比如她可以把乔画得矮小、丑陋,面目可憎、行动粗野。
反正只要玛丽喜欢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自己的画作中,用任何方式诉说自己对乔厌恶。
玛丽通过画画的方式把令她郁闷的情绪倾诉出来,她就好像刚刚和朋友谈过心一样,心情就会很快变得好了。玛丽成长为一个乐观、快乐的孩子。
所以说艺术创作对于孩子具有心理治愈的作用。
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且独立的个体,那就让他喜欢上画画吧。
二、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呢?
大家一起来看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不知道玫瑰花该如何画,向你求助,你会怎么办?
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几个妈妈,有的宝妈说,直接师范给孩子怎么画就可以;有的宝妈呢,说在手机里找出玫瑰花的图片,让孩子看着画;还有的宝妈呢,直接给孩子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画,你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其实这些方法都欠妥当。前面,我们都已经说了,孩子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自己与自身所见所感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自身对事物认知的表达。
就算面对同一种事物,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
打个比方来说,面对同一只小狗,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小狗,一个曾经被小狗吓到过,那么画作中喜欢小狗的那个孩子画的小狗或威武或可爱,而害怕小狗的那个孩子画的小狗应该是比较凶恶的。
同理,这里妈妈和孩子对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区别的,妈妈给孩子示范怎么画或者在网上找玫瑰花的图片无疑是将自己和别人对玫瑰花的体验强加给孩子。
这样会降低孩子对玫瑰花的兴趣和探索,阻碍孩子建立自己与玫瑰花的敏感关系。
而且因为妈妈的一次帮助,孩子可能会不断地来找妈妈帮忙。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独立创作的能力,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内心情绪的正确释放。
所以当孩子对你说他不会画某个事物的时候,应对的正确方法是科学引导。
我们要鼓励引导孩子调动视、听、触、感等多方面的感官,去体验这个世界,去回忆与所画事物之间更多的联系。
像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孩子不会画玫瑰花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问她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和谁见过玫瑰花?玫瑰花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有几个花瓣儿?摸起来怎么样等问题?通过一些问题的引导,让孩子重现或者是想象一下接触玫瑰花时的场景。
对一些细节的回忆,可以帮助孩子在以后观察事物的时候观察得更仔细,并让孩子对他接触过的事物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无法回忆起很多的细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再去体验。比方说我们可以让孩子去鲜花店或玫瑰园去亲自观察一下,让孩子对玫瑰花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和丰富。
总之,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画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体验去替代孩子对事物的体验,盲目地去帮助孩子,而是应该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作品?
除了对孩子的创作进行科学的引导,那么父母是否应该对孩子的画作进行评价呢?是否应该对比例失调的作品给予纠正,对画得比较好的作品给予表扬,画得不好的作品给以批评和指导呢?
首先,孩子的画作比例失调的话,父母不应该给予纠正。
我们在观察孩子的作品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孩子的作品比例严重失调了,比方说,他画的妈妈比房子还要高,妈妈的笑脸比身子还要大。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纠正孩子的这种比例失调,其实呢,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个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这个作品并不是为了写实,而是孩子对他所画事物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这幅画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妈妈,所以他就把妈妈的形象画得比较高大;而妈妈身上,让他感觉到最亲切的是妈妈的笑脸,于是妈妈的脸就比身体的其他部位画得更加突出。
如果我们纠正孩子画作的比例失调,就是在强硬地在改变孩子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损害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不利于孩子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其次,不要随便或者说轻易赞美孩子的作品,也永远不要批评孩子已经完成的画作。
我们做父母的,一直被提倡要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可作者认为不应该轻易地赞美孩子的作品,除非她真的表现非常突出,值得称赞。
因为,你对孩子作品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对你赞美的真诚产生一种质疑的态度。
当然表扬还要因人而异的。一个孩子非常的积极乐观,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一幅不错的作品,那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表扬;而另一个孩子不喜欢画画或者比较内向、压抑,这时候我们就要对他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
不随便表扬孩子的作品,当然更不应该轻易批评孩子的作品。
在面对孩子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从大人的角度来点评孩子的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忽略儿童内心需要的表达。
其实,孩子画作呈现的是他成长的一个个阶段和历程,反映的是他与周围环境的敏感关系。就算孩子画得一点也不像,我们也不要批评孩子说:你这是画的什么呀,一点也不像;也不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画。
每个孩子都有通过画作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
最后,不需要在墙上悬挂孩子的作品。
我们做父母的喜欢把孩子画得比较好的作品,张贴或装裱悬挂在墙上,以便让大家看到孩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但是对于孩子的创作而言这么做是不足取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不解,为什么艺术家的作品能悬挂,自己孩子的却不合适?
其实,我们悬挂艺术家的作品是为了装饰房间,我们关注的是艺术家创作的结果——艺术品,而对于我们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我们前面讲过艺术的意义在于体验和真实表达内心。
如果我们把孩子画作中我们为比较好的,贴在墙上或悬挂装裱,会影响孩子把注意力从创作过程转移到创作结果,孩子会关注我们悬挂的画作,为了继续赢得我们的喜欢和表扬,他们会重复这些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这会影响孩子的自由表达,阻碍孩子的艺术创作性。
如果,家长实在想保存孩子的作品,可以把孩子的作品装订成册保存,想欣赏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是孩子成长的轨迹,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件或某些作品的偏爱。
今天,我们结合《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一书,探讨了艺术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以及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作品,希望对大家培养孩子进行艺术创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