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一辆行驶的公交车上,一个约4、5岁的小男孩憋不住了,竟然当众尿在了车上。尿液随着车的晃动,在车厢内横流,很快,车上就充满了难闻的味道。
而此时,就做在身边的家长却坐视不理,没事人一样。
孩子尿急,是人之常情,可这位家长事前没想办法,事后也没处理,实在令人无语。
不久前,呼和浩特一位妈妈让儿子在商场擦粥的视频,却引来无数的赞。
儿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碗粥,商铺的人说,保洁员会来打扫的,妈妈却说:“这是他自己的事,他应该承担责任。”
儿子蹲在地上,用抹布仔细擦拭,妈妈则耐心地等着。他把垃圾收拾干净,放入垃圾桶,母子俩才开心地走了。
孩子犯错,有些家长听之任之,甚至纵容。有些家长则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孩子犯了错,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对待犯错的态度,和从错误中收获什么。
面对孩子犯错,父母分三层,看看你在哪一层?
低层次的父母,袒护孩子的错误
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
熙攘的街道旁,一位环卫工正认真地做着清扫,一个小男孩就站在他旁边,故意把纸撕的粉碎,扔的满地。
环卫工劝阻,孩子却任性地说:“我就扔,我就扔,你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近在咫尺的妈妈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帮孩子说话:“你扫扫就行了呗!”
路人都看不下去了,停下来帮忙捡地上的碎纸。
大家批评妈妈不该纵容孩子,要给孩子做榜样。可妈妈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漫不经心地说:
“他不是小吗?”
“你这么大岁数,跟孩子一般见识什么!”
熊孩子犯错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袒护孩子的熊家长。
父母盲目的包庇和袒护,会使孩子误以为事情本该如此。久而久之,一旦犯错,就会习惯性地逃避过失。
袒护孩子的过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熊”,父母也终将自食其果。
中层次的父母,惩罚孩子的错误
面对儿子犯错,贵阳的一位妈妈没有袒护,然而教育方法却让人如鲠在喉。
因为二年级的儿子在学校摸女孩的屁股,妈妈竟喝令他脱光衣服,只穿着个小裤衩,当街扎马步。
路人纷纷聚在孩子身边,好奇地观看。孩子则像个小丑一样接受路人的拍照、围观、取笑。
妈妈觉得,儿子该罚,“他怎么对别人,我们就怎么对他,让他感受一下别人的眼光。”
一位网友说:“这种方法恐怕比打一顿还伤人,说不定还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其实,妈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一次性教育,可妈妈却给了孩子一次羞辱教育。
孩子犯错,父母不能姑息,要好好教育。然而,很多父母眼中的“好好教育”常常是惩罚、斥责、打骂。
这其实是在用一种错误惩罚另一种错误。
孩子犯错多是无心的,知道自己做错了,常常会害怕、悔恨。父母粗暴的惩罚只会让孩子心生恐惧、逆反,僵化亲子关系。
前不久,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位爸爸,把“惩罚”女儿的视频发到了脸书上,竟收获了一片赞扬之声。
十岁的女儿因在学校欺负同学,被禁止乘坐校车。爸爸索性就让女儿徒步8公里去上学。
在严寒中,女儿背着鼓鼓的书包,大步走着,爸爸则开车紧跟其后。
聪明的爸爸没有打骂孩子,而是用到了“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受不能坐校车的后果。
这样让孩子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己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教育最重要的是育心,只有激发孩子内在的责任感,孩子才能自觉地纠不当言行。
高层次的父母,帮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疯狂的错误观”,认为孩子犯错,就代表着无能、失败。
然而,真正好的教育恰恰是允许孩子犯错。
儿子的无人机邮到了,老公明确告诉他,先看说明书,弄懂怎么操作,再带到外面去玩,否则很容易失控。
儿子却听不进去,拿起飞机,头也不回地跑了。但很快就沮丧地回来了,说飞机飞走了。
看着失落的孩子,老公没有责备,而是耐心引导:“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不过,我们最好做点什么?”
被老公提醒后,儿子做了以下几件事。
1、请求爸妈帮忙一起寻找。
2、寻找无果后,自制寻物启事。
3、张贴寻物启事。
折腾到天黑也没找到飞机,但是,却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课。
在寻找飞机的过程中,孩子成功地释放了内心的沮丧情绪,积极想办法。
1、寻找飞机时,他把我们分三组,划定各自范围,分头寻找。
2、写寻物启事时,他认真设计版面,润色语言,并且提出用自己的玩具车作为答谢。
3、贴寻物启事时,他要考虑贴哪里儿合适,有没有影响环境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学到的东西远胜过损失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和试错中成长起来的。
从认识错误到承认错误,中间有一个很长的感受过程,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孩子往往能辨别对错,获得新知,进而迸发更多的热情,提高能力。
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成长,正是优秀父母必备的一课。
孩子犯错,最终考验的是父母
《正面管教》中说: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
优秀的父母不是视而不见,一味袒护;也不是一味地批评、斥责,而是能巧妙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带孩子成长。
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犯错”,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当父母晋升为高层次的父母,孩子才能更优秀。
犯错误是取得进步必教的学费,这个学费,请父母务必不要吝惜。
高晓松落泪《奇葩说》:有多少孩子,没有被父母看见
《小欢喜》三个家庭暴露的扎心真相:孩子好不好,看看父母就知道
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弱?可能是父母“戏太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