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妈都困惑:
孩子犯了个错,我本来想和他好好沟通的,为什么最后变成了对孩子发一顿脾气?
为什么孩子出了状况,我和他沟通,怎么都说不通?
真心爸妈发现,那是因为和孩子沟通时,大人常常不自觉地犯两个错误:
一是高估事情的严重程度;二是过度提高自己的“防御”状态,一开始就使用了“高暴力”的沟通方式。
过度防御的高暴力沟通在网上买东西,订单上显示快递已经签收了,但你并没有收到货,需要跟卖家沟通,你会怎么开头?
有人会说:
“包裹没收到!”
“我包裹呢?!”
有人会说:
“您好,我在您这里下的订单,快递显示签收了,但我没收到,您帮我查查?”
作为买家,我自己是后者;但作为卖家,我经常遇到前一种情况。通常,我会非常客气地接住顾客不客气的“质询”,然后着手查单、解决。
不单查包裹这么一件小事,在一些人那里会有如此充满火药味的开端,日常生活中很多基于小事的沟通,都会变成这样。
比如带孩子上课外班前,先在快餐店吃个饭,如果孩子吃得有点慢,一些大人就会开“怼”:
你看你怎么吃得这么磨蹭?你再磨蹭咱们迟到了怎么办?!
比如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交作业,不少父母一见到孩子就会马上“发作”:
你咋回事?!怎么没交作业?!
——发作的气势和音量,都足以“震慑”孩子,顺便把旁边的路人甲也吓上一跳。
为什么原本不严重、很容易解决的小事,会有人马上做出严重反应呢?
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对事情的容忍度很低,很容易高估事情的严重程度,一旦和自己预期不符,就觉得事情“失控”了,马上出现恼怒情绪;
二是一旦高估事情的严重程度、出现恼怒情绪,他们会产生无力感、挫败感,就会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防御”状态,高度戒备,马上下意识地用上具有攻击性的言语。
人们通常把这种反应叫“坏脾气”或者“低情商”,但在心理学中,它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敌意的攻击”。资深精神病学专家J·布莱克曼在《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中,将“心理防御”定义为“将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些)组成部分——想法、感觉,或两者——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敌意的攻击”就是其中一种。
非暴力沟通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分析的很多失败的沟通,都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是否容易采取“敌意的攻击”与心智的成熟程度和对自我力量的感知有关,换句话说,心理越不成熟、对自我力量的感知越低,越容易采取这样的过度防御。
暴力沟通是事情越变越坏的开始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一旦沟通的双方有一方采取了低容忍、高暴力、包含敌意的沟通方式,事情就有很有可能越变越坏,一桩小事,就可能演变成后果严重的冲突。
比如简单的收包裹,我们会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因为收包产生的客户和快递小哥之间的纷争,导火索通常就是彼此之间一两句不那么客气的言语。
比如亲子沟通,父母觉得跟孩子“怎么都说不通”只是最轻微的情况,因为作业没完成、考试成绩不佳、孩子和同学吵架这样的小事引发孩子自杀事件的,也并不鲜见。
再比如夫妻沟通,可能原本是小事,但用上“你变了!”“你怎么这样?”“你根本不爱我”,就可能演变成吵架或者冷战。
当事人通常会很懊恼,“我没想到会这样啊!”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暴力沟通,就是把小事推向坏事的动力。
一种比较幸运的情况是,一方发起包含敌意的沟通,另一方能“接住”,并且把它导向非暴力、有建设性、致力于解决问题的沟通。大部分训练有素的客服人员能做到这样,心理成熟、自信程度较高的那部分成人也能做到这样。
但如果事情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而父母恰好是那个发起者,情况就会比较糟糕,因为心理成熟程度、对自我力量的感知、沟通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孩子都会弱于父母,面对父母的暴力沟通,他们或是只能不知所措,或是只能运用自己仅有的防御能力——充耳不闻、顶嘴、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抗争。无论孩子如何反应,最后的结果都是父母的挫败。
沟通方式的改变,只能由父母开始要想改变“本来是想好好沟通,却变成了对孩子发一顿脾气”或者“和孩子怎么都说不通”的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父母从两个方向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一是提高自己对事情的容忍度。
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必定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其中绝大部分,放到一个稍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都完全不重要,更不值得大动肝火。
孩子吃饭慢点算什么呢?把时间打出提前量来就好了;孩子写作业慢点又算什么呢?二十分钟完成或者四十分钟完成,真的就会影响成绩吗?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又算什么呢?它们不是中考、不是高考,不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果总是能这样想,遇到那些认为需要跟孩子沟通的小事,就不会马上变得特别戒备、特别愤怒了。
即便是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比如孩子完全沉迷游戏无心学习,或者孩子在学校严重行为不端,父母也需要提醒自己: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把他痛骂一顿。这样就不会沟通还没开始,就让它进入注定失败的模式。
二是有意识地要求自己采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你看你怎么吃得这么磨蹭?你再磨蹭咱们迟到了怎么办?!
非暴力的说法是:
“咱们还有一刻钟,你稍微快点吃好吗?”
你咋回事?!怎么没交作业?!
非暴力的说法是:
“老师告诉我你昨天没交作业,是作业有什么困难吗?”
这次怎么考得这么差?上课都干嘛去了?
非暴力的说法是:
“你这次考得不太好,咱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看爸爸妈妈能帮上什么忙?”
如果父母总是能用这样温和、不含敌意、不含攻击的言语开始,相信和孩子的沟通会变得容易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父母和孩子沟通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孩子和父母沟通方式的改变。
心理防御机制人人都有,父母会下意识地防御,孩子也会,总是受到父母“敌意的攻击”的孩子,毫无疑问地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而总是被父母理性、温和对待的孩子,自然也会习得同样的温和理性。
资深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如果分析别人的防御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的防御就是一种修行。”
对父母来说,看清自己不良沟通方式的深层原因并努力改变,就是一种成长。这也同样适用于夫妻关系。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著 ¥39 购买 作者简介: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31.2 购买 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23.9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