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班的等候区,一位妈妈正对自己刚下课的孩子进行“教育”:“这类题目你怎么会做错呢,这都是前几次老师讲过的。你是真笨呢,还是故意不认真呢?我再跟你讲一遍,你给我好好听着,下次不许再错了!”
孩子紧张而羞愧地站着,妈妈生气地自顾自讲着,孩子显然没有跟上节奏。当妈妈让他再讲一遍的时候,他低头不说话。
孩子这时候已经不再努力去解决“题目”了,或许他已没有兴致,也没有信心了。
01 我不想老师“对我没信心”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
游泳课进行到第8次课的时候,因为要撤掉手上的浮子,孩子有些畏难,说想休息一次。
我猜想孩子可能是害怕浮力减小,自己控制不了,身子会下沉,所以不想面对困难。
于是我跟孩子讲学习游泳的过程,撤掉手上的浮子是必经一环。
我告诉孩子:“妈妈学游泳的时候也一样,每减少一个浮子,心里就会害怕,因为自己还不完全会游,可能会下沉,会呛水。但是我们只有彻底撤掉帮助我们的浮子,才能真正学会游泳。你要相信老师,老师了解你的情况,会帮你纠正不对的动作,你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感觉。”
孩子说:“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迟早要撤掉浮子。可是,我能相信老师吗?”
我有点吃惊孩子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么问呢?你当然能相信老师了。”
孩子小声说:“好吧。但是我不希望老师不相信我,不想要老师说‘对我没信心’。”
和老师聊,才知道原来孩子前两次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抬头翻手吸气不同步。老师在两次课上一直强调,但是孩子始终没有改过来,最后老师使出最后一招——“威胁”:“如果你再不改,我都对你没信心了啊。”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成了压在孩子心底的一块石头——心里一直是紧张的,怕做不好的。
这一次,在“旧情绪”上又遇到了“新难题”,最终畏难情绪变成了“逃避行为”——不想上课,想休息。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畏难原因,不是“怕撤掉手浮沉下去”,而是“老师对自己没有信心”。
02 信心为什么比黄金还重要?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这句话对孩子的一生来说,也是适用的。
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能否完成任务的积极信念。
研究表明,信心对人的行为和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信心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
信心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而信心不足的人则相反。
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世界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给的乐谱指挥,发现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的问题。在重新演奏之后,还是不对,他认为是乐谱有问题。在场的音乐家和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权威人士,他仔细思考后,仍然自信地断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判断最终引来了评委的掌声,祝贺他决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设计的决赛环节之一,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面对权威挑战下,能否坚持自己的观点。
只有强大的信心,才能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二,信心会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自信水平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信心不足的人,则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甚至自我设限,自动放弃。
很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具备了高度的自信心。
比如海伦凯勒,她自幼失聪失明,但是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命运抗争,最终在24岁时完成大学学业,并掌握了德、法、拉丁和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出版了14本著作。
海伦凯勒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正因为有了信心,她才战胜了一般人觉得不可逾越的身体、心理上的困难,创造了奇迹。
第三,信心影响活动时的情绪,以及新技能的习得和习得程度。
研究发现,信心水平越高的人,在行为活动中会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感,行动的热情更高昂,而信心水平低的人,会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
03 让孩子树立信心,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硬核的能力那位被妈妈责骂“笨,不认真”的孩子,他的自信和自尊会受到负面影响。在妈妈讲解题目的时候,他已经很沮丧,精力可能花在自责、埋怨或者失望的情绪上,而没有心思花在学习新的“学习技能”。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自信心是在一岁半到三岁时开始形成的,儿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信心,克服羞怯和疑虑。如果这一时期的任务完成得好,孩子就会成为富有自信心,行动果断,性格开朗而富有活力的人。
幼年是信心建立的开始,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都可以为孩子创造树立信心的机会。
一、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并提出赞扬和鼓励
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未发展起来,缺乏自我评判的能力,他们是通过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相信的,是有能力的,那他就会勇往直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而且,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价值”。每完成一件事情,儿童都很想知道成人的态度,期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
有一次听见一个妈妈说:“你看人家英语打卡的小朋友,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很流畅地读完一页。你就读一段,都要读三四十分钟。学学人家的效率!”
孩子不服气的说:“我已经有进步了好吗?我这学期才开始读,已经能用自然拼读,读长词语长句子了。而且人家打卡的时候花了两三分钟,你怎么知道他打卡之前没有花二三十分钟呢?你就会看到别人的好,能不能看到我的好?”
孩子气呼呼地为自己辩护,妈妈则被说的哑口无言。
孩子天生希望看到自己的“价值感”,并会努力保护自己这份“价值感”。
作为父母,我们却经常看见别人家孩子外在的“光环”,看不到自家孩子任何“亮点”,我们希望通过表扬别人家的孩子,通过比较来“激励”自家的孩子,但是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贬低”和“打压”。“上进心”没有激发起来,信心反而会被“打击”得越来越弱,孩子向前的动力没有了,你再怎么用外力推她也没有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正强化最直接的功效在于激发儿童对事物产生更大的兴趣,让儿童产生“我行,我是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儿童产生自信的基础。
比如,你可以说:“妈妈发现你英语阅读有了很大的进步,才几个星期的坚持训练,已经能自己通过自然拼读读长句了,这真的很难得。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读得更快更流畅一些,以你的学习方法和认真态度,一定没问题!”
二、少“打击”孩子积极性,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与各种家庭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是儿童树立信心的重要源泉。
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是儿童产生自信或自卑的直观原因。
一方面家长要有针对性的为儿童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
尤其值得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很少可能做出让父母觉得眼前一亮的“巨大成功”,但是父母依然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帮助孩子对每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比如当1岁的孩子把笔帽盖在笔上了,当一岁半的孩子能自己扶着椅子跳跃了,当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字写得比以前规范了;当孩子第一次不用你提醒主动进屋写作业了;当孩子主动帮助奶奶剥豆子、端菜、分碗筷了;当孩子懂得安慰和鼓励难受的同伴了……
这些点滴,都是值得我们去为他们喜悦,并“声情并茂”地夸奖孩子的。
另一方面要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归因,比如引导孩子看到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而失败是人生需要经历的,失败也能帮助人获得成长,是有用处的,重要的是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这样也是值得称道的进步。
三是,正确对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当孩子受到挫折,或在学习生活中落后于同龄人或者家长的预期时,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粗暴指责训斥孩子“丢人,没出息”,把问题责任丢给孩子一个人扛。
而是要诚恳地帮助他们,分析失利原因,寻求改进的方法。谅解、找原因和方法、持续的鼓励往往可以使孩子感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期望,从而更加努力。
文章开头提到的,孩子在学习游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持续在犯同样的错误,问孩子,她也不知道如何改进。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孩子这样的年龄,有这样的问题和反应,这正说明,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和老师沟通,发现孩子总体情况还不错,而且态度很好。一再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紧张,导致一到水里就把家里的练得好好的动作忘记了,协调不够好。
老师也告诉我,这种情况一是越放松越好,二是可以通过以后经常练习找感觉,可以得到解决。
我再和孩子沟通时,重点是帮她放松,给予鼓励,并且找出原因和应对的方法,这样她才真的有信心克服困难。
我告诉她:你的表现是达到预期的,只是老师比较严格,怕你松懈所以没有说出来。而且老师还赞你是一个认真上进的孩子,虽然遇到困难,但依然坚持,从来不找理由缺课。
我跟她解释了这个问题是很多初学游泳的人都会犯的,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且和她讨论如何解决会更好。
她说:“妈妈,我想到两个办法帮我放松。一是下水之前做深呼吸,第二个是你在旁边看着我。”
我问:“深呼吸确实可以放松。我在旁边看着你为什么能让你放松呢?”
孩子解释说:“因为你在旁边看着我,就像在给我加油,我会更有信心,我有信心了,我就能放松。”
那节课,我就泳池的玻璃外面看着孩子,她果真游得很放松。
老师最后反馈说:“这节课孩子进步很大!”
我深切感受到,不怕孩子没有信心,就怕父母对孩子没有信心。有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孩子其实有很大的潜力应对挫折。
曾经在古典老师的书中看到一段话:
人的潜能,就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如果你不信任它,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再回来。
对孩子有信心,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他们才会相信自己有潜力,才能在难免挫折的人生中走出一条充满安全感的路。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