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们过马路要等红绿灯呢”
“因为红绿灯可以让我们在马路上更加安全啊,来我们做一个游戏,如果大家都不等红绿灯,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给孩子讲解,共同与孩子制定,以身作则,有时候过于死板。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学习规则意识,是有最有效的方式。
说到游戏和故事,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先用绘本潜移默化地影响。陪孩子多读一些培养规则意识的绘本,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比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排队啦,排队啦》、《要是我不遵守规则?》、《红绿灯眨眼睛》。很多绘本当中都讲了规则,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试试。
而大一些的孩子,互动游戏则会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不仅能很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在游戏中通过一些限制性规定,使孩子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规则”。
比如过家家游戏。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专门研究过家家游戏。在他设计的一个“过家家”实验项目里,他发现,参加过该项目的孩子(每天有老师带领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自我控制和执行能力比其他孩子得分高30%-100%,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更好。孩子们很喜欢角色扮演,他们每天都会幻想自己是厨师,是司机,或者是医生。我的小侄子就特别喜欢当牙医,因为他的妈妈跟他讲过,吃糖会损害他的牙齿,所以他就记在了心上,平时看我吃蛋糕,或者是吃冰棍,就会拿着他的玩具,过来给我看牙,然后说我的牙已经坏了,不要再吃糖了。这个过家家的游戏培养了他不肆意吃糖的好习惯。
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特定规则的简单桌游,比如这种规则串珠等,让孩子在游戏里明白规则的存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游戏同样如此,没有规则的游戏会无章可循,玩时会无目的,无方向。规则涉及“支配自己的感情”的问题,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的“他们如果学会了支配自己的感情,就更适于接受别种教导”那样。为了让参与游戏的孩子遵守规则,在制定规则时也应该让幼儿参与进来,共同商讨,引导他们支配自己的感情。只有幼儿自己认同和接纳规则,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去遵守。
有一次,曾在幼儿园里观察过孩子们的游戏过程,深深感觉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得到了强化。老师为孩子们在活动室开设了儿童医院、超市、肯德基、服装店、银行等区域。然后让大家模拟当一个老板,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服装店内的设计师丽丽招呼肯德基的服务员:“能给我来份汉堡吗?我肚子饿了。”服务员说:“你先付钱。”丽丽说:“我今天在服装店上班,没有时间去取钱。”服务员说:“那不行,不付钱我不能给你。”丽丽听了很沮丧,但也没想出好办法,于是又埋头设计服装了。
游戏结束后,教师开始组织孩子们就活动情况进行分享。肯德基的服务员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服装店的丽丽想让我给她一份汉堡,可是她没钱给我,我就没给她。”教师说:“噢,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没有钱可不可以要汉堡?”孩子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行,没有钱怎么可以要汉堡呢?”“汉堡要10 元钱一个!”很多孩子都说不行,教师提出:“那我们问问丽丽吧,请她说说是怎么回事。”这时,丽丽解释说:“我在服装店上班,没想到要花钱,就没有取钱,衣服设计一半,看到人家吃汉堡觉得肚子饿了,就想要个汉堡,不是故意不给钱的。”教师又问孩子:“现在你们知道怎么回事了吧,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丽丽的话,意见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孩子仍然坚持没有钱就不能给汉堡,有的孩子则开始替丽丽想办法:“你可以先停下工作,去银行取钱来买啊!”“ 你让服务员先记下来,等会取出钱来再还她。”强强则站起来说:“我取到钱了,我请你吃汉堡!”教师马上表扬说:“是啊,我们都知道,买东西是应该付钱的,可也有特殊情况,今天我们就可以像强强一样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活动就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
互动游戏的开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人际交往,这时,家长们在家也要经常和孩子玩游戏。也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旦孩子哪里表现的不好,父母就要温馨提示或直接干预,帮助孩子迅速改正,给孩子示范好的行为。而一旦孩子们做的好,遵守规则,表现突出,就要给予表扬。
家长在布置游戏活动环境的时候应注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过分压制反而适得其反。有的妈妈为了方便管教,让孩子长时间坐在椅子上不许动,这都是违反孩子的天性的。不当的规则只会让孩子把执行规则当做一种负担,虽然他们暂时愿意遵守规则,一旦走出妈妈视野就会逆反。
我们应重视方式和环境的引导作用,把对孩子的规则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更有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带给孩子。比如“红绿灯”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排队,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比如把教室装扮成商场、公园、电影院等公众场所,让孩子通过情景演练学会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礼仪。
妈妈们,带着孩子玩起来吧,在游戏中不仅仅能学会规则意识,还能学到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