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成本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以后的生活更好一点呢,也为了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生活,很多年轻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开家去拼搏。
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爱。很多的年轻父母看到家乡的发展也考虑回家创业。
其实,每次看到网络上那些留守儿童的照片,都会被孩子眼中的那份渴望所震撼,而后是心酸。小小的孩子,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却生生被丢给了老人,那怯生生含泪的眼神,又怎能不让人动容。
当我们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时,却忽略了城市里也有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渴望安定的生活,渴望父母全心的陪伴,渴望自由的天空——他们是随着爸爸妈妈时常迁徙的孩子。
近日读了米莉暗著的《为爱迁徙》,在米莉暗的细腻文字中,在插画师黄祈嘉的笔下,感受到了迁徙家庭中的不易——父母的不易,孩子的不易。最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眼中的“家”和“爱”有了更多的感触和理解。
像犀鸟一样的家庭犀鸟是典型的热带森林鸟类,它们选择高大的树干上的洞穴作巢,一般都是利用白蚁蛀蚀或树木天长日久朽蚀后形成的大洞。它们“生儿育女”时会非常小心。特别是产完卵后,雌鸟会和雄鸟合作,把洞口堵上。雄鸟从外衔回泥土,雌鸟就从胃里吐出大量的黏液,掺进泥土中,连同树枝、草叶等,混成非常粘稠的材料,用它把树洞封起来,仅留下一个能使雌鸟伸出嘴尖的小洞。这样雌鸟在孵化期间就不用怕蛇、猴子等天敌来伤害,安心地孵化自己的小宝贝了。
雌犀鸟的饮食完全由雄犀鸟来照顾,这时的雄鸟,需要四处奔忙寻找食物,为妻子提供食物。经过28~40天,小犀鸟破壳而出时,雌犀鸟再用嘴把洞口啄开,为自己解除“禁闭”,和雄犀鸟一起哺育雏鸟。经过6~8周的时间,小犀鸟慢慢长大,就可以离开巢穴自己觅食了。这种奇特的育雏方式,有利于保护后代免受蛇类和其他禽兽的侵害。
看完犀鸟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它们抚育孩子的方式以及家庭分工很像我们人类?爸爸在外打拼工作,妈妈在家安胎生宝宝。等到宝宝出生,妈妈和爸爸一起承担起抚育孩子的责任。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便会离开父母离开家去独立生活。
你们给的“家”不是我想要的那般模样我们做父母的常常自以为付出了爱,孩子就该去接受并沉浸在这份爱中,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班上转过来一名女生,老师在讲台上介绍时,告诉我们这名女生的爸爸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在我们的城市呆两年,所以,这名女生会和我们做两年的同学。
在那两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女孩很害羞。现在回想,我觉得那时我们认为的害羞其实就是性格内向,和同学们的交往也是慢热型的。
时间过得很快,两年时间,我们才刚刚熟悉起来,她就却要离开。记得离开那天,女孩闷闷的,整个教室都是闷闷的。放学时,玩得好的同学都围到她的课桌边,将自己精心画的小卡片塞进女孩的书包。女孩哭着说,最讨厌爸爸总是到不同的城市,好不容易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却不得不说再见。
在《为爱迁徙》中,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随着爸爸工作调动不停迁徙的家庭。随着爸爸工作的调动,“家”也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我”也从一个学校转学到另一个学校。
妈妈说,其实爸爸也不喜欢到处迁徙,当因为工作,更为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爸爸才带着全家一起前往一个又一个工作地点。
好在,“我”十岁那年,爸爸的工作终于稳定了。于是,不停迁徙的一家人在北京安了家。只是,房子很大,却成了一个笼子,而“我”则成了一只被关进笼子的小鸟。爸爸妈妈都很忙,他们没有时间陪我,便将我塞进了一个暑期训练营。
这样的家太大太空,“我”真的不喜欢。真正的家,是有爸爸,有妈妈在的地方,那才是一个温暖的家。没有爸爸妈妈的家就是一个大大的鸟笼子,笼子里是孤单的孩子。
成长,只在一瞬间我们总告诉自己,孩子还小,他需要我们的保护,他需要慢慢长大。却不知道,在某一个瞬间,他突然就长大了。
在《为爱迁徙》中,“我”的长大是源于一个对话。外婆生病了,暑假“我”陪
妈妈去照顾外婆。那天半夜,“我”被隔壁舅舅们的争吵声惊醒了。“我”听到妈妈柔和的声音:“只要妈妈还在一天,她所有的开销和医药费就由我来负担。”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心疼妈妈。甚至想着转学回青岛陪妈妈一起照顾外婆。这一想法被妈妈拒绝,因为,妈妈觉得升学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开始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分担妈妈身上的责任,可以接棒做头雁。
《为爱迁徙》是米莉暗根据朋友的真实故事改编。书中以孩子的视角,描写孤单缺乏陪伴的童年时光,以及母亲的身不由己与坚韧慈爱。在孩子的眼中,爸爸是一只飞来飞去的旅鸟,妈妈是候鸟,而他自己则是留在家中的一只寂寞的留鸟。
读完后,不免让人深思:会不会大人以为的幸福和孩子以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呢?我们究竟是该为了工作不断迁徙还是为了家而变换工作?“家”是什么?家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就像台湾新北市书香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蔡幸珍说的那样:孩子往往因为得到爸爸妈妈的爱,而能走出埋怨、愤怒的情绪;因为了解家里的需要,变得更为坚强。
所以,无论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将孩子当成家中成员,告诉孩子所发生的一切,并请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一味地将孩子当做孩子,隐瞒一切,往往并不是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