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创造力,一般都会比较认同的一点就是儿童的创造力要优于成年人。这说明,目前来看,对于孩子的创造力,能够保护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了。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第二点普遍共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提到创造力,更多的产生联想的是艺术:音乐、绘画、设计等等。我们会认为这些艺术相关的事件,会更多涉及创造力,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离创造力还是有一点远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但事实上,相对于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创作力更是一种关于思考和处理世界的方式。
创作性思维涉及了想象、产生新想法并进行检验、交流、物理操作、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解释和使用符号几方面(Deasy & Stevenson,2002)。
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内容也同样会用到,而不仅仅是在艺术创作时。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曹冲称象、草船借箭等等。创造力,对于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好比同一件事,有的人就能解决得很好,有的人的思维就比较固化解决得各方面都不满意,这其实也是创造力的体现。
创造力,聚焦在通过探索和发现形成原创想法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并不仅仅是去让孩子多接触艺术创作与艺术表达,生活里处处都有创造力。
甚至可以说,脱离了生活中的创造力,单纯艺术上应该也很难有创造力的表现。所以,对于孩子创造力的保护或者说激发,除了传统上的去接触艺术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创造力。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点,我在绘画的文章中,就已经提到过,点击这里:解读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绘画原来还有这些作用 简单来讲,咨询师在判断来访者当前状态时,除去一些固定的程序或者量表检测,也会同样去关注他的创造力。
如果在治疗或者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有一点点创造力的表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这一点点创造力的种子,会慢慢帮助他最终获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普通人来讲,创造力支持情绪发展,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比方我提过很多次的,绘画可以帮助孩子表达他们潜在的想法。因为孩子很多时候,还没有很大的防御,所以看孩子的画,常常可以反映他们最近的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看到这幅沙盘作品,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舒缓很多用语言无法达到的治愈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游戏也涉及到创造性的表达。
比方很简单的折返跑游戏,就是孩子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再跑回来,反反复复。如果好几个孩子一起跑,你会发现,他们在跑的过程中,会笑得很大声。
有的父母可能就会疑惑,这种无聊的游戏,怎么也能引发他们这么大的快乐。除去这中间有孩子们之间的联结以外,也是因为在奔跑中,他们释放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压力等等负向情绪。
所以,孩子放学后,哪怕只是简单地和小伙伴儿折返跑,也是有助于他情绪的表达的。其他更有创造力的游戏,就更是这样了。
所以,如果想和孩子增强亲子关系,有一个不二法宝,就是和他玩游戏。傻玩效果会更好。
创造力对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促进,这里我们就不详细展开解释了,接下来看一下,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支持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的创造力,常常会给父母惊喜,同样,观看到或者亲历到孩子创造力的表达,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兴奋的经历。你可以回想一下,听到孩子一句特别出人意料的话语,或者看到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等等,带来的愉悦感。
其实支持孩子的创造力发展,不外乎几点:给孩子提供机会探索和经历;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给孩子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这几乎应该也是日常养育孩子中,最重要的几点。
前两点,我之前在培养孩子主动性的文章里写过,点击这里:主动性学习,每个父母都想孩子拥有的学习品质(上) 今天主要来看一下第三点,给孩子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1.尽可能少地干预:
碰巧跟昨天的文章有联系,点击这里:干预┃该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活动,才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跟随自己的感觉和兴致探索素材,只有在需要时才加以干预。这里有两点:
①将材料放心地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然去探索:我们很多时候,给予孩子新的玩具或者新的材料,会不自觉地告诉孩子这个该怎么玩儿。
这看似是在帮助孩子,有可能其实是在限制他。因为成年人的认知,除去极少数人,大多数都是很僵化固化的。这种时候,我们提的建议,不一定对于孩子是帮助,有可能是限制。
用我们固化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探索。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每当给孩子提供新材料,新玩具,带孩子去加入到新环境等等,应该给予孩子时间自己去探索。让孩子用他的想法来感受、来发现当下的材料或者环境,或者遇到的人。而不是父母blabla一顿说,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在新环境、新材料中,父母做一个观察者与追随者,而不是一个主导者,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主导。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面临的挑战,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给孩子意见。这几乎是无意识行为。虽然有一些探索,当下看起来简直是没有效率。
以上是父母对于新材料、新玩具、新环境、新遇到的人,应该采取的态度:给予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图片来自网络
②减少日常地限制和控制表达性材料的使用:
这跟第一点有点类似,但是这里强调的是日常行为,不一定是新的材料,新的环境。
这一点是什么意思,是指家长在日常孩子玩玩具或者做某些活动时,可能会不经意间给出很多没有必要的限制。比方搭积木只能怎么样搭,某一种玩具只能是这一种玩法,画画只能用画笔最好不要用颜料太脏等等。
然后孩子因为限制了他的表达,会很生气,然后双方就开始有矛盾,父母开始觉得孩子真不听话。很常见的一种日常生活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2.不要示范让孩子复制:这一点在 创造性活动中,很容易就发生了。比方画画,我就阻止过很多次噗噗爸爸要教噗噗画简笔画。有时候也是潜移默化,前几天,噗噗在画画,突然说:“妈妈,我不会画蛋糕,这个不是蛋糕。”她指着她画的东西说。
“你想画一个真正的蛋糕?你觉得这个不是你心目中的蛋糕?”这种问题在她之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忧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我鼓励了很久,她还是坚持,这个蛋糕不是蛋糕,她不会画。
“画画没有会不会画,只要是你画的,那就是你的表达,没有像不像。妈妈觉得你这个很有你自己的个人特色呀,也很有艺术感。”
画画是根本不用教的,可能日后年龄大了,要学技法之类的。但是在年幼的时候,现在很多主流的绘画教学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限制。想想就心痛。
图片来自网络
3.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和多样化的材料:
孩子能够自由表达,离不开媒介,如果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和多样化的材料,会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因为孩子拿到材料后,会有他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这种机会会更有利于他表达自我。
这一点,我们在绘画的文章和关于书写能力的文章里都有提到过。材料是准备着让孩子使用,而且不一定是花钱买来的材料,也有很多废物利用或者自然界的材料。
像我们上周末出去玩儿,发现了很多天鹅的羽毛。这可能比买回来的羽毛更让孩子感兴趣。
以前还看到过,将自然界发现的材料,树叶、泥土、石块、树枝等等,研磨碎,然后画画等等。反而给孩子带来更多深层次的经验和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有很多前沿的教育观点,都非常提倡对孩子审美力的培养。因为未来社会,一定是会更加注重创造力的社会。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人类未来越来越重要。
那些依靠重复性劳动来获取收入的工作,可能在我们孩子长大后,会不复存在。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因为我们这代人,大多数也没有受到什么审美教育。
但是也有很多人依靠这种审美与创造力,开发出了很多新职业。而且,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总体来讲,还是呈上升趋势。
整体来讲,未来的孩子的审美能力肯定还是要高于我们的。审美力的培养,简单来讲,比较容易操作的,就是多看艺术品,特别是被承认的艺术品佳作。当然没有被承认的也可以,可以锻炼发现的眼睛。即使到不了现场,视频图片图书还是可以看的。
这里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雕塑、建筑、服装、造型、各种经典的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天津滨海图书馆
另外一点,就是多亲近大自然。有很多很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的灵感来源就是自然界。比方,很简单的每年服装的流行趋势,很多都是从自然界得到的灵感。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的关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其中我记得有一扇门,门上的雕饰是棕榈树叶,就是从自然界得来的灵感。
大自然的美,相信每个人都承认。
按道理来讲,家长的审美品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审美,但因为我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所以,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多观看已经被承认或没有被承认的艺术佳作;多亲近大自然。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能够看到更多的孩子,因为他拥有好奇心
2.对孩子的判断不准?你可能没有抓住思考与观察的基础
3.想和孩子玩孩子不搭理,不想陪孩子老缠着,陪玩要点你值得拥有!
4.干预┃该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活动,才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5.解读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绘画原来还有这些作用
6.主动性学习,每个父母都想孩子拥有的学习品质(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