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体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八成的幼儿园家长都有过给老师送礼的经历,被问及为什么送时,得到最多的答案有两种,一是希望老师多照顾孩子;二是怕老师记住了没送礼的家长,会对孩子不利。
而且往往自理能力越弱的孩子,家长送的礼越大、也越频繁。
那等孩子上学后,年岁长了,自理能力也强了,吃喝拉撒都不用人操心了,家长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去学校,不用再送礼了呢?
不是,更甚。不过,这次送礼的主力军不再是能力偏弱孩子的家长,而是能力较强孩子的家长,因为要争取更多的优势资源,比如当班长、大队委、竞赛资格、保送名额等等。这些资源,后进生的家长已经放弃了;而优等生之间的竞争却异常激烈。
有个在魔都生活的朋友说:“没想到我们这样一个菜场小学,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流也这么汹涌。”
作为一个次次年级第一,每年三好学生的优等生,她女儿在某次竞选大队委时,竟然被半路杀出的“陈咬金”给截胡了。关键是这个“陈咬金”之前还没怎么听说过,竞选当天还是班主任替他上台读的竞选稿。
“竞选那天请假,就该视为弃权,怎么还有班主任代读稿件这种操作。”朋友的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听说,那个孩子的母亲是家长群里的积极分子,只要老师一喊话,她必是第一个“冲锋陷阵”的人;不仅班级,连学校缺了什么,她都能第一时间给补上;自然暗里明里也听说给老师送了不少礼,用朋友的话说是“要不然,怎么能每次都一时间得到消息,知道班级学校缺些啥”。
“看来,我们还是送礼送得不够狠,在老师面前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朋友不无感慨道。
都说这是一个拼爹妈的时代,看来还真是不无道理。只是没想到,这爹妈要拼的不仅是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还有和学校老师打交道的社交力,以及对学校时刻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洞察力。
真是要能屈能伸,十项全能。
我的心理学老师说,父母对孩子教育资源的焦虑,其实是对自己的未来不确定的焦虑。越是焦虑,越是希望现在能帮孩子争取到所有的资源。
而这背后的本质,是担心自己一着不慎,就从所在的阶层跌落;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期待是,盼着孩子这一代不仅能继承中产,最好能向前一步,实现阶层的上升。
怪不得,媒体人李小萌会说:教育不是和孩子较量,而是父母和自己内心恐惧的一场博弈。
而要缓解这份内心的恐惧,恐怕不是靠给老师送礼,在家长群里做积极分子能够消除的,虽然这些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一时,但却不能解决一世。
毕竟孩子的生活环境一直在变,年级会晋升,老师会更换。靠和学校搞好关系来为孩子争取利益资源的做法,终有一天不再适用。
而当这一天不再适用时,习惯了一直享有各种资源,万千关注的孩子,突然没了这些优势,对他来说,又是另一层打击。
所以,不如将目光放长远,想想你希望二十年后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接着思考下那些目标背后需要我们和孩子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品质?现在是否已经具备?然后分解目标,一点一点去努力。
毕竟,环境的变化是我们不可控的,我们唯一可控的是我们自己:增强需要增强的能力,培养需要培养的品质,这些才是会跟着我们自己一辈子的资源和财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