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指责,
有明有暗。
可怕的是,
当“暗指暗责”袭向孩子,
你还以为
都是为了孩子好。
谁都不喜欢被人指责。
当我们常常被一个人指责时,我们的内心只想疏远这个人。
这是因为,“指责”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都是你的错造成的”。
所以,“指责”是一切关系的杀手,包括工作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在各种关系中,“亲子关系”领域是指责高发的重灾区,很多成年人也特别喜欢用指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彰显教育的权威。
熟不知“己所不欲,孩子岂能欲?”
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在指责孩子时,自己都浑然不觉,甚至连旁人也觉得他们说的做的压根就不是指责,孩子更是哑巴吃黄连,苦往心里去。
那天带着孩子去公园,湖边有很多小朋友拿着纱网在捞鱼玩。
忽然有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摔倒了,腿在岩石上蹭破了一点皮,大哭起来。
这时,小男孩的奶奶走过来,见并无大碍,拉起小男孩往岸上走,边走边说:“自己摔得,你怪谁,哭两下就行了!”
听到这样的“安慰”,小男孩声音有增无减。
回到岸上落座之后,奶奶从包中掏出纸巾,准备把伤口旁粘的土擦掉,孩子因为怕疼,边后退边摆手不让奶奶碰,哭声更大。
这时,坐在旁边的人也想安慰和鼓励孩子,便对孩子说:“小男生要勇敢,不哭!”
坐在旁边的另外一个人也安慰孩子:“蹭破了一点皮,没事,明天就长好了,男子汉嘛!快让奶奶给你擦擦去!”
……。
在这个活生生的事例中,小男孩因为不小心摔破了退,本来心情就不好,却又被“一明两暗”被指责了三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说孩子能不伤心吗?
而且,这三次的始作俑者还都会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这样说的。
我们可以粗略的分析评估一下这三次指责——
“自己摔得,你怪谁,哭两下就行了”:典型的“明目张胆型指责”,夹杂着主观认知偏见和厌烦、无法忍耐的情绪宣泄;
“小男生要勇敢,不哭”:属于“暗含前提型指责”,这样的信息实际上是在评价孩子不够勇敢,不像个男生;
“蹭破了一点皮,没事,明天就长好了,男子汉嘛!快让奶奶给你擦擦去”:这是最不易被人察觉的“暗里藏针型指责”,其暗中传递给孩子的实际意思是说只是蹭破了一点嘛,你要做个男子汉,奶奶想给你擦擦还是为你好呀。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出来玩哪有没摔过的,所以摔倒蹭破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哭和害怕被弄疼都很正常,相反这些或明或暗的“指责”只会折射出成年人对事物认知局限、偏见观念固化和教养能力的缺失。
这种沟通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小男孩摔伤之后,不但被成年人指责的言语火上浇油,还必须“领情”,真是令人揪心!
在这种情景之下,错误的方式只能造成事与愿违。
更可怕的是,很多自诩吃的盐都比孩子走的路还要多的成年人,对此却毫无觉察与自醒,一次次打击和摧残着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成年人对孩子指责的形式还有很多,但无外乎“认知局限+偏见观念固化+教养能力缺失”所致。
倘若我们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才可能采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和总结,帮助孩子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比如,奶奶走上前查看孩子的伤口之后,可以关心的询问孩子疼痛的程度,并且接受孩子当时的情绪,告诉孩子哭如果能缓解疼痛就哭一会。
如果孩子情绪稳定了,告诉孩子伤口周围还有泥土附着的危害,让孩子自己想有什么好办法弄掉。
处理完伤口之后,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伤口没有大碍,而且没有不摔跤、不受伤的小朋友,每一个人都会碰上这样的事情,很正常。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思考在玩耍时怎样避免危险,以及受伤后应该怎么办。
最后就是发现和肯定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积极的行为表现,鼓励和激励他的坚强和勇敢之举,问问他是想再玩一会儿,还是……。
如果你是那个摔倒的人,对比上面这两种解决方式,你会喜欢……?
事实上,“指责”是培育“消极”最好的养分,但“共情”是摆脱“指责”最快的捷径,“激励”是塑造“积极”最有效力的土壤。
被“指责”喂大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被“激励”滋润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勇敢。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抛弃“指责”才会迎来充满积极意义的教育。
道理很简单,“己所不欲,孩子又岂能欲?”
爆育儿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育儿书籍 ¥28 购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