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MonMon进入Terrible 2以后,家里的哭闹声就越来越多了,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他的“雷区”。
每天纠结的要数洗手环节,每次爷爷带他洗手,免不了一场大哭。
我觉得奇怪,MonMon并不排斥洗手,为什么偏偏爷爷带去就要哭?
后来我发现,爷爷担心他洗不干净、担心他打湿衣袖,总是帮他洗手,然而,已经觉得自己“长大了”的MonMon,却想自己享受洗手的过程。
于是后来每次洗手堪比女人进了服装店:
MonMon要自己开水龙头、如果打开的角度或水量不符合预期,还要多次调整,然后自己淋湿手,然后自己选择儿童洗手液or成人洗手液or香皂or肥皂,有时候要几种混用、有时候还会发生选择综合症……然后自己冲干净,自己关水龙头,再自己擦手
虽然每次耗时长且说不好还要返工,但我都尽可能地尊重他的意愿。
姥姥总说我惯着他,但我觉得,这样做无伤大雅,在与他抗衡然后收获一个总是哭闹的孩子和尊重他的意愿然后收获一个开心的孩子之间,我更想选择后者。
我经常也能看到妈妈们关于宝宝是个“熊孩子”、宝宝有“强迫症”的吐槽,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一不顺孩子意就会大哭大闹。
但事实上,宝宝依旧是那个乖巧的宝宝,只不过他正处在发育的节点上罢了,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到以下3点,就会减少孩子们的哭闹,收获一个开心的宝宝了。
每个孩子都会“咬人”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在她撰写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指出,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喜欢用口腔去探索世界的阶段,一般出现在0~2岁半。
我们常常听说和感受到的,比如喂奶时宝宝咬妈妈、婴儿自己咬手指头、小孩子咬同学……都是口腔敏感期的表现,也是我们常说的“口欲期”。
和我们的习惯想法不同,李芷怡鼓励让宝宝吃手,因为她认为“如果孩子的口腔在1岁以前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以后就会出现补偿性的反应,乱吃东西不说,还可能喜欢咬人,甚至养成贪吃等坏习惯。”
她还提到她儿子Jimmy在1岁多时,一兴奋就喜欢咬东西,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个朋友送给Jimmy一个汽车玩具,Jimmy很喜欢,作为感谢,Jimmy狠狠地咬了朋友一口。
如果说这个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但那些总是咬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就会让家长头疼了。不过,李芷怡也指出,这种现象多在3岁以内,其实是孩子还不会表达生气或者高兴的情绪,也不知道“咬人会痛”这个后果,这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消失。
针对孩子“咬人”,李芷怡提出,口腔敏感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父母不要打扰,而是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探索工具,让他们在增加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强迫症”解决方案参考:
1、针对小婴儿咬妈妈、吃手指的行为,可以用安抚奶嘴和牙胶代替,满足婴儿的要求,又能更加安全舒适
2、针对大一点的孩子通过咬人表达兴奋或者不满情绪,要通过夸张的表情来让孩子明白“被咬了会很痛”,明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引导孩子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
我经常听到妈妈们吐槽,说孩子一定要先怎样再怎样,如果顺序乱了会大哭,如果父母代劳更会崩溃。
MonMon也一样,比如他床上陪他睡觉的小汽车必须放在枕头左边,而绒毛玩具鳄鱼要放在右边。可是他的小床右边挨着我的大床,左边是空的,小汽车就经常会从床栏空隙掉在地上,半夜经常把大家都吵醒。
于是我试着和他商量,小汽车放右边,鳄鱼放左边。
不行
绝对不行
没有商量的余地
不然就崩溃大哭
好吧,后来我只好再在左边放一个小垫子挡一挡,或者等他睡熟后悄悄把小汽车拿走。
对此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后简称《儿童》)中说到,生命都需要秩序,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对秩序要求非常高的时期,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2岁半到3岁。
孩子在这个阶段,内心会有自己关于秩序的想法,并且要求外在的秩序必须和内在的秩序保持统一。
当孩子注意到外在和内在的秩序不一样时,是非常痛苦和不安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这种不安,建立真正的秩序感,从而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固执解决方案参考:
孩子绝大部分的“强迫症”都无伤大雅,无非麻烦一点、耗时一点,这是孩子的成长方式,虽然经常让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甚至让人抓狂,但我们都应该问清楚原因,并且尽量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甚至陪着他重新去做一次。
如果按孩子的想法去做会有一些麻烦,父母要学着变通,尝试用其他方法完成。
关于固执,妈妈们能吐的槽就更多了,即便是最天使的宝宝,也会有“不不不”的时候。
MonMon刚学会说话时就学会了说“不要”,简直是灾难,几乎每分每秒都能听到他在尖叫“不要不要”!可是他又不会说其他的话来表达自己要什么。
这种“不要”和猜一猜“要这个吗?”“不要!”的循环,真是让我抓狂。
李芷怡在《儿童》一书中还给到这样的案例:
小男孩小石头,拆开了一袋饼干,然后要求爸爸必须帮助他封口,爸爸迫于无奈用胶带粘了起来,引发小石头的大哭——原来,小石头要求把饼干恢复到未开封时完好的状态。
这下惹恼了爸爸,也激怒了小石头,家里大的生气小的狂哭——让人抓狂的画面。
还有次Jimmy把冰淇淋掉了一块在地上,他非要捡起来继续吃,妈妈给他新的也不要,然而地上的冰淇淋已经化了怎么可能捡的起来呢?于是Jimmy崩溃大哭……
看,这些案例是不是都似曾相识?是不是和你家的熊孩子一模一样?
所以说,不是你家孩子熊,而是每个孩子都有这个阶段。
李芷怡说,孩子在3-4岁时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个时期,是“不会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父母要坦然接纳,多些忍耐和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绪”。
解决方案:
父母要多忍耐、多包容
多和孩子沟通,问清楚他到底为什么要、要什么、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
如果实在无法完成,要温柔而平静地和孩子讲,让孩子平静下来,接受结果。
比如化掉的冰淇淋捡不起来时,李芷怡给Jimmy时间,让他哭完,然后告诉他,你看,冰淇淋化掉了,所以捡不起来了,咱们一起把地板擦干净吧。于Jimmy发泄了情绪、明白了为什么、更转移了注意力,开开心心擦地板去了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担心太顺着孩子,会把孩子惯坏。
但是恰恰相反,尊重孩子在敏感期的特殊执念,会让孩子感受到满足和成就感,从而更有利于让他们更快度过这个时期,并且建立起良好的观念。
同时,也会让孩子保持开心的情绪和阳光的心态。
倘若一个孩子有好奇、有需求时总是被拒绝,内心的欲望和秩序感总是被打破,整天都陷在哭闹、不安的情绪中,一定不会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还有什么关于宝宝在成长敏感期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