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出门的时候都很愁,因为宝宝只要看到妈妈要出门就会哇哇大哭,一时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对于孩子的这种黏人行为,妈妈们既是欣慰又是发愁,欣慰的是,宝宝对自己的依赖,自己是宝宝最重要的人,发愁的是,自己哪里也不能去,也不能总这样陪在孩子身边啊!
宝宝愿意独自玩耍,喜欢黏人,那是他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黏人至少说明他的情绪能力发展正常。宝宝在6个月之后,进入依恋建立期,形成了对父母特殊的、明显的依恋以及对生人的恐惧。尤其一到晚上,宝宝就会更黏人,因此,很多宝宝如果没有妈妈在身边就会不断地哭闹,即便是困的不信也难以入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同睡觉、吃饭一样,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宝宝黏人不仅不是坏习惯,适当黏人的宝宝还直接有利于将来的沟通和交流。
0~1岁半的宝宝多半会对天天和自己在一起的父母产生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建立对家人的依恋感的话,就会对宝宝未来的生活产生阴影。所以这段时间宝宝最好自己带。
很多妈妈在休完了产假之后就上班了,没时间照顾宝宝,宝宝只能交给保姆或者祖父母带。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慢慢疏远了。有些妈妈还引以为豪,认为自己生了个不会“黏人”的、大大方方的宝宝。
但这些妈妈却不知道,家庭才是最能够给每个孩子温暖和勇气的地方,而提供这些力量的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黏人现象”)。这不仅可以使孩子找到满足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孩子享受愉悦感。适度的依恋有助于建立信赖度和自我信任感,将来能够成功地与人和睦相处。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这类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妈妈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妈妈回来时,立即寻求与妈妈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妈妈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2.回避型。这类孩子对妈妈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妈妈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妈妈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孩子实际上并未形成对妈妈的依恋。
3.反抗型。这类孩子当妈妈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妈妈回来就寻求与妈妈的接触,但当妈妈去迎接他,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妈妈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妈妈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妈妈与婴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那种负责任的、充满爱心的妈妈,其孩子常为安全型依恋;反之,则可能是反抗型或回避型依恋。
有了安全型的依恋,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以使婴儿扩大视野,其认知能力、智力都可得到快速发展。否则,长大后将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
妈妈这个角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是孩子心理上“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请尽可能多的给予宝宝爱抚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都不要吝啬,更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如果有可能,尽量避免隔代抚养方式,因为老人大多文化较低、老传统较深、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妈妈一般都会在孩子3岁进幼儿园之前选择陪在孩子身边,之后再开始学业或者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