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小区里面碰到了一位宝妈,这位宝妈看见我之后,就向我诉说了她内心的苦衷。
她说:“我家孩子马上就该上小学了,因为以前他年龄比较小的缘故,所以每次都是我早上帮他穿好衣服,再送他去上学。可是渐渐地他也长大了,我老公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了,就规定他早上必须自己穿衣服。但是,孩子已经养成了我帮他穿衣服的习惯,现在让他自己穿,他就显得很抵触,就坐在床上痛哭,不想自己穿。我老公说,都是我对他的溺爱导致的结果,这让我很无奈。”
这位宝妈的感受,我们很多做父母的都有过。往往觉得明明是自己对孩子的爱,怎么就转变成对孩子的溺爱了?
然而我们不清楚的是,我们这样对待孩子,就远远地超出了正常爱的范围,属于溺爱了。这种无限度地给予孩子过多爱的做法,就会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逐渐依赖父母,缺乏自理能力。
那么,我们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既然帮助孩子是一种溺爱行为,那么我们就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做,对于孩子向我们寻求帮助的需求,我们也一概置之不理。”
当然,我们的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我们帮助孩子要掌握适当的度,只有分清爱与溺爱的界限,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健康的成长。
一.爱与溺爱的边界界定许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与感受:在给孩子爱时,常常遭到家人或者身边朋友的指责:“你这样太娇惯孩子了,这是溺爱孩子!”
比如:
(1)孩子在路上行走时,需要妈妈抱的时候,我们就抱他。
(2)允许孩子不打招呼就不打。
(3)孩子不会系鞋带,我们就帮他系。
我也曾在自家小区楼下,让孩子玩泥巴却遭到小区邻居的侧目:“你看看你身上弄得到处都是泥点,这样玩泥巴可以吗?你妈妈也太溺爱你了。”
我们本着好的教育方式,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做法却承受着来自周遭的压力,尤其是童年时获得的爱比较匮乏的妈妈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却被影响的渐渐焦虑不安的自我怀疑道:“这样做对吗?我真的是在溺爱孩子吗?爱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
为了能够更好的区分爱与溺爱的边界,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五岁的孩子,刚刚学会自己系鞋带。这天早上,孩子去上学,需要穿鞋系鞋带,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自己主动系鞋带,因为刚刚学会系,系的很慢,有时候一紧张还会系错,可是孩子却不急不躁,非常有耐心的在自己尝试,系错了再重新系。
(1)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找我们寻求帮助,而我们为了让孩子赶紧系好,直接动手帮孩子把鞋带系好,那么这就属于“溺爱”。
这种溺爱导致的结果是:不但阻止了孩子对于系鞋带新技能的体验,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系不好鞋带的“挫败感”。
到了第二天,孩子可能就会直接要求我们来给他系了,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依赖我们了。
(2)如果这个时候,妈妈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等待,不主动帮助孩子来系鞋带,而是站在旁边以鼓励的方式来促使孩子自己摸索系鞋带的方式,这就是“爱”!
这样的爱,才能使得孩子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所给予他精神上的,会促使孩子努力做到更好!
二.溺爱孩子的成因所在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把亲子之爱分成了三种:第一种是真爱,给孩子提供自由,促使孩子独立成长。第二种是冷爱,差不多等同于不爱,对孩子更多的是占有和管控。第三种是溺爱,看起来对孩子爱的过多,其实本质上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
溺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要求的过度满足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身心的过度保护上。
这源自家长童年时期,在生活方面遭遇挫折或者得到的爱有所缺失,他们就会将自己之前没有得到的爱,想方设法的补偿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像另一个重生后的自己,替代他们去弥补遗憾,这种情况很常见,这时人被潜意识的愿望所支配,带着非理性的冲动。
例如:
(1)出身贫苦的家长常常就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2)自小体弱多病的父母,会全方位的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给他们添加很多衣物,减少去户外的次数。
(3)从小被父母严加管教的人,在面对自己诸多诉求时,怎样也做不到拒绝。
(4)在某一件事上经历过挫折的父母会在同一件事上让孩子过度满足。
然而,孩子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不是特别缺水的情况下,过度灌溉,就会导致种子枯萎。
我们原本希望孩子避免他所经历的痛苦,却带来了另一种痛苦。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会产生无力感,容易导致自卑心理。
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孩子在离开家庭之后的环境中会感到待遇悬殊,茫然失措,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来应付局面。
这就会导致过度自卑,产生消极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
三.如何才能避免对孩子溺爱1.区分清楚需求的归属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溺爱孩子呢?可以这样说,孩子需要的爱是出自于孩子的成长需求,而溺爱多半出自家长的自身需要。我们能够区分清楚需求的归属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有人认为孩子会走了就不该让家长再抱着走,再抱着便是溺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孩子遭遇挫折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便会自行退化到幼稚阶段,渴望回到父母的怀抱之中。这时的拥抱来自于孩子的需求,是一种充满爱与安全感的补充,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满足而不是对他们冷漠。
2. 适当放手,给孩子以自主权
三岁以后,孩子就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学会穿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
上学之后,让孩子自主选择和谁做朋友,让他为自己选择的事情做主,不管孩子做事情失败与否,我们都最好让孩子自己处理和负责。
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尊重、认可和理解,而不是帮孩子做事情,剥夺孩子的主动权。
溺爱孩子的父母则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包办替代和特殊对待,剥夺孩子的独立性。比如:不让已经具备独立能力的孩子吃饭、穿衣等,这种溺爱行为会让孩子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形成孩子对父母过强的依赖性。
对孩子适当放手,是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从中获取成长所必需的生活经验,使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一切困难。
3. 在爱中讲究规则
爱孩子的父母在爱孩子同时,也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规则,并向孩子解释清楚制定规则的依据。当孩子有失当的行为,或有对他人造成麻烦和困扰的行为,甚至有威胁自身的危险行为,爱孩子的父母会坚决制止孩子,并用温和而坚决的方式执行规则。
爱的本质是不超出界限的自由,而溺爱则是我们披着爱的外衣对孩子的占有和控制。真正爱孩子的家长就要给孩子需要的爱,让孩子学会独立做事,这才是爱的真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