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预告片图片
一直听说《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非常值得观看,前几天和女儿一起去电影院观看,感觉着实不错,笑点不断。这部电影的哪吒,完全颠覆了我的想像,经常趁父母去打妖怪的时候,偷偷溜出去戏弄城中的百姓,看到别人被吓得惊慌乱窜而开心不已。3岁的哪吒简直就是混世小魔王,活脱脱就是我们身边的熊孩子呀!
在现实中,也听到过不少的父母抱怨,孩子原来很听话,可是到了3岁左右突然就变了,动不动就对父母说“不,我就不”。还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乱,到处惹事生非,不让做的事越要去做。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现象,表明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到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第一反抗期”的话题。
什么是“第一反抗期”?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心理学经验表明:幼儿三四岁左右(时间可能会提前,因孩子的情况而定),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就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经常出现在2-5岁之间,一般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来得早些,甚至会在不满2岁时到来,有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会来得晚些,比如说3-4岁之间,但一般不会超过5岁。
有的父母可能会想,假如我的孩子“第一反抗期”来得晚,是不是说明我的孩子身体发育有问题?其实不是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什么时候到来,跟孩子的身体发育没有绝对的联系。
只要父母对孩子细心照料,保证营养,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育儿,有疑问及时请教专业人士,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不必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来得晚些而过于担忧。
在“第一反抗期”期间,有的孩子反抗性会表现得强烈些,有的孩子反抗性会表现得更弱些。曾经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
把2-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表,反抗性较强的一组中,80%的孩子长大后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强。而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4%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自己行事,但独立判断能力仍旧较弱,经常会依赖他人。
当然,即使“第一反抗性”较弱些,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在后期的教育中加强引导,独立判断能力也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作为父母,我们要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断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那么,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是不是一定会在5岁前结束呢?世界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伯顿·L·怀特经过研究发现:
孩子“第一反抗期”结束的时间,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和满足孩子运动、探索和独立做事的生命成长需要,同时对孩子权力试探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约束,那么孩子会较快地结束“第一反抗期”。如果父母对孩子无原则地顺从和满足,孩子就会一直与父母对抗下去,进行无休止的“权力”争斗。
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反抗期”结束时间并不确定,父母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安全度过“第一反抗期”。
为什么会出现“第一反抗期”?
1.身体的快速发展,让孩子精力旺盛。大家知道,在3岁以前,孩子的成长发育是非常快的。到了3岁左右,孩子能够像大人一样,有节奏地行走,基本掌握了走、跑、扔、停、爬、攀登等基本技能,有的还学会了扣扣子、系鞋带等,动作精细化能力越来越强。
这个时期的孩子,精力非常旺盛,变得爱动、爱玩、爱跑、爱闹,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假如父母不能够做到科学引导,凡事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会导致孩子精力过剩,引起反抗情绪。
2.心理的成长发育,让孩子活泼好动。3岁左右的孩子,有意注意发展还不充分,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机械识记比较发达,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思维方面,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情绪性比较强,容易冲动,难以自制,经常受外界事物所支配。
社交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与人合作,会出现分享和助人的行为。但假如跟人发生了矛盾,比如有伙伴抢玩具,有可能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凡是都想自己探索一番。
3.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孩子学会反抗。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希望通过独立完成某些事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重视与赞赏。所以,孩子凡是遇到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会要求父母,把机会让给自己。
除了会抢着做事情外,孩子还会对父母的安排说“不”。比如,让孩子早点睡觉,孩子却偏偏要上窜下跳,玩得不亦乐乎。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通常通过说“不”,来强调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试探父母,看看父母会让步到何种程度。父母只要懂得其中的规律,正确对待,耐心教育,就能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会有哪些典型的反抗表现?1.情绪不稳定还爱发脾气。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经常对父母说“不”,跟父母唱反调或对着干。如果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又哭又闹,有时会乱扔、乱摔东西,甚至还会走近父母身边,用手打或用脚踢父母。
也正因为如此,在与同伴的相处过程中,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很容易发生争吵甚至攻击行为。比如,第一个孩子想玩第二个孩子的玩具,第二个孩子不让第一个孩子玩,则很容易打起来。
2.经常给父母带来“麻烦”。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各方面能力还不足,很多事情孩子要求干,但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干,却并不一定干得好。
有一次,我回老妈家玩,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嫂子摘了一把蔬菜回来,在水池旁边洗菜。2岁半的小侄子看见后,争着要跟妈妈一起洗菜。嫂子就分了一小部分菜给小侄子,小侄子一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像模像样地在洗菜。后来,不但弄湿了衣服,还觉得很好玩,就把菜扔到垃圾桶里去了。
像我家小侄子这样给父母添麻烦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身上。
3.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我曾经在超市里见过,一位妈妈带着两三岁的男孩子来购物,排队结账时,看到了一瓶包装非常漂亮的口香糖,小男孩要求妈妈要买。妈妈一开始不愿买,小男孩就歇斯底里地哭起来。最后妈妈妥协,买下了那瓶口香糖,小男孩喜笑颜开地跟着妈妈走了。
像这样的案例,估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允许,就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撒娇、哭闹、在地上打滚等,一步一步试探父母的“底线”,为自己争取权利。
4.跟孩子讲道理未必能听懂。父母跟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讲道理,往往会使用一些复杂的句式,比如“因为……所以……”“如果……就……”等。由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充分,这些复杂的句子孩子未必听得懂。有时,父母给孩子讲了一堆的道理,孩子还在使劲地重复那个简单的词语:“不,我就不!”
另外,有些父母跟发脾气的孩子交流时,有可能会正话反说,会增加理解难度。比如,气急了的父母往往会说:“你再摔一个给我看看!”本意是让孩子不要摔东西,可孩子未必听得懂,还真的可能会“再摔一个”。
“第一反抗期”到来后,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安全度过?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中的种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也要认真对待。心理学家指出,“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转折期,也是“第一危险期”。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安全度过“第一反抗期”呢?
1.父母的理解尊重,是帮助孩子安全度过“第一反抗期”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认识到,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精力旺盛,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父母能够创造宽松的环境,满足孩子自由活动和探索的欲望,则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认知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迅速发展,为孩子下一步走向独立奠定基础。
当然,孩子在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会给父母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比如上面提到的我家小侄子洗菜的例子。这时,父母就要给予理解和尊重,给予适当的引导,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批评、责备甚至打骂。
如果父母因为怕“麻烦”,而不给孩子活动和探索的机会,满足孩子自由活动、独立探索的需求,则“第一反抗期”这个成长过程就会被阻断,孩子就不能在活动和探索中,获得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也不能获得独立做事后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获得父母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难以被满足,就可能会无休止地与父母争斗下去,从而不能安全度过“第一反抗期”。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父母因为害怕哪吒会出去捣乱,就把哪吒关在院子里,后来又关在了家里,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时,是不可取的。
所以,帮助孩子安全度过“第一反抗期”的前提条件,就是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为孩子营造安全、宽松的成长环境,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给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
2.明确的权利界限,能够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不至于过度胡闹。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为自己争取权利。如果父母妥协了,孩子就像受到了“鼓励”一样,下一次还会“故技重演”,甚至使用更加激烈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比如,上面提到的超市中小男孩要求买口香糖的例子,小男孩在超市里歇斯底里地哭起来后,妈妈就给他买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下次小男孩子很可能会闹得更凶。我估计,小男孩现在这种表现,也是妈妈惯出来的。
为此,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明确的权利界限。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要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不能因为孩子的撒娇、哭闹就妥协。可以允许孩子做的事情,要从一开始就允许,而不是等孩子撒娇、哭闹后才允许。
父母前后一致的行为,能够给孩子一种权利界限感,孩子慢慢就会懂得,父母说了不可以的事情,再怎么闹也不可以,就不至于过度胡闹。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人的意见要一致。妈妈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也要持相同意见。假如妈妈不允许爸爸允许了,下次孩子就会闹爸爸。
3.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能够争取孩子的配合。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有的父母会习惯性地、用生硬的语气说“不”,有的甚至会责骂孩子一顿。这是不可取的,生硬地拒绝和责骂孩子的行为,一下子就把孩子置于父母的对立面,孩子容易产生“我不被重视,父母不爱我”的错觉,而且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反抗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方面语气要温柔,简要地说明原因。比如,面对超市中要求买口香糖的小男孩,妈妈可以这样说:“宝贝,吃口香糖会长‘牙虫’,我们还是早点回家,吃美味的葡萄吧!”
这样温柔的语气,能够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很好,爸妈很爱你,只是你的要求不合理,你不能这样做。”
另一方面,父母态度要坚定,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孩子会以为有机可趁。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平时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说一不二,父母传递出了这样的信号后,很多孩子就会选择乖乖地配合。
同时,在拒绝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反复给孩子讲长篇大道理,因为孩子未必能听得懂,而且会让孩子以为,只有提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才会给予关心和注意,从而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起到强化作用。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故意调皮捣蛋,期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4.正面的教育引导,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既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探索欲望强烈,除了孩子自己提出来的合理要求,要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外,父母还可以创造条件,充分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比如,父母可以叫上孩子,一起做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做的家务。扫地时,可以让孩子一起来;晒衣服时,可以让孩子来套衣架,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嫌弃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
3岁左右的孩子,大部分还上了幼儿园。一般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父母要耐心倾听,鼓励孩子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多与同伴交往。周末时,有条件的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多出去活动,多接触同龄人,孩子的社交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如果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父母要给予正面引导。比如,孩子想躺着玩滑滑梯,甚至头朝下玩滑滑梯,这样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父母可以先让孩子看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玩滑滑梯的,然后再告诉孩子这样很危险,大部分孩子就会听从父母的意见,不会用这种危险的方式玩滑滑梯了。
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刚才例子中提到,面对超市中要求买口香糖的男孩,父母可以用“回家吃美味的葡萄”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放弃买口香糖的要求。
空闲时间,父母可以多跟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动作和思维能力。也可以跟孩子共读优秀绘本书籍,绘本中的人物,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时,也可以用绘本中的事例提醒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用沉默来对抗父母,不哭不闹也不说话。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非坚持孩子必须立刻按我们说的做,要给孩子时间消化,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谈,打开孩子的心结。
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父母至少要在口头上给予鼓励,也可以发一些实物的奖励,这样不但能够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关于“第一反抗期”的话题,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您的孩子有类似的表现,或者还有疑问,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大家好,我是慧妈,是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草根宝妈,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每天坚持大量学习育儿理论知识,同时专心在今日头条上码字,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育儿经验,所有文章,都是一字一标点,自己认认真真敲打出来的。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探讨科学育儿。有爱的父母,会转发我的文章,让更多的父母受益。
关注慧妈育儿课堂后,点击右上角私信,发送“育儿”,可获得价值万元的整套育儿课程资料,包括早教音乐、新生儿护理、宝宝辅食、父母必备的108本电子书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