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父母嫌弃的不是孩子,而是“不曾接纳的自己”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4
"
都说父母最爱孩子,但在现实中“相爱相杀”却成了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个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值得深思。

在沙龙里,一个妈妈A跟大家讨论了一件令她困惑的事。

A有两个孩子,大儿子7岁,较胖,小女儿4岁,正常。前几天A带两个孩子一起去吃麻辣烫,她选择了一些品种,烫好后统一放在一个碗里。儿子从碗里捡出一些东西,放在另一个碗里,递给了妹妹。然后拿起之前的碗开始吃。A很生气,认为儿子很自私——看他的表现,分明是想“独霸”那份三人份麻辣烫了。看看儿子肥胖的身材,她更加嫌恶——这么胖,还这么贪吃。她“恶狠狠”的对儿子说:那个碗不是你的,是大家的。你怎么能自己一个人霸占?儿子小声说:不是放在我前面的就是我的吗?她更生气了:你又在狡辩,那个碗明明是大家一起吃的,你还说是自己的!A觉察到自己对儿子的嫌恶与愤怒,强压下怒火,她知道自己再说下去,不知道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所以后面闭口不谈。但是她担心自己的情绪实际上能被儿子觉察,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担心自己伤害儿子,另一方面又无法遏制对儿子的愤怒。

我想,A的案例其实非常有典型意义,现实生活中,当父母远离孩子时,想起孩子,心中涌现的更多的是爱,但是当和孩子实际相处时,孩子的种种行为又往往会激发自身的情绪。于是,“爱恨交织”、“相爱相杀”就成了很多亲子关系样子。所以,今天我就来探讨一下亲子关系种的相爱相杀。

1.父母并不公正,眼睛里经常带着“偏见”

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之于子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事实上,很多父母拘囿于自身人格与认知的限制,在看待孩子的时候,经常戴着有色眼镜。

就像A对待儿子,她自己也承认,对于儿子,实际上她是有很多的不满和嫌弃。比如儿子的“胖”,在她眼里,就是“懒”和“馋”的代名词。所以,当她看见儿子拿着公用的碗吃东西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贪吃的儿子又想多吃多占”,甚至,她还对此贴了一个标签:自私。

很多成为父母的人,在成为父母的时候实际上并未完成自身的成长和建设,不具备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准备——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却被很多人忽视。

一个“不合格”的父母,一定是对孩子多挑剔、指责的,ta的攻击性会直接指向孩子,在生活琐事中将孩子的心打成筛子。所以,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常觉察自己的“偏见”,看看自己都给孩子贴了哪些根本不正确的标签,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心理。

① 父母重视规则,但是从未将规则仔细说给孩子听。

中国式父母是最讲规则(道理)的,天天把各种规则挂在嘴边,然而,中国式父母又是最不讲规则的,因为他们的规则从来都是不清不楚、肆意加载的。

A认为放着所有麻辣烫的碗是大家公用的,不应该由儿子独自“霸占”,在她心理,这是一条“尽人皆知”的规则,所以她对儿子的违反规则很气愤。

事实上,当A向儿子表达不满的时候,儿子的回答是:“不是放在我面前的碗就是我的吗?”儿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在家里,A为了控制儿子的饮食,给儿子做了这样的规定,所以,在儿子的心里,他认为只要把碗放在自己面前,就默认为是自己的。

“放在自己面前的碗是自己的”——这是A给儿子制定的规则,但是,当儿子真正按照这个规则执行时,A的“规则”又变了,又成了那只碗里的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了。

我问A:你是否把碗放在了孩子面前,她说:是的。但是很快又“辩解”:我不是故意放在他面前的,我只是随手放的。我又问她:你有没有告知孩子,那只碗里的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A说:没有,但是….应该他知道啊。

A犯的“错误”是很多家长常犯的,把“自己以为的”当成“孩子理应知道的”,事实上,很多规则家长从未真正的描述清楚。这个“描述”,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做的标准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比如,父母总是很笼统的要求孩子要“努力”,但是为什么要努力?怎么做算努力?努力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跟孩子说清楚,而当孩子没有达成自己的要求时,又跳出来指责孩子“不努力”——这种规则的制定,等于没有规则。甚至还不如完全没有,至少那样孩子会感觉更自由,少了一些伤害感。

规则不等于父母的随意标准,更不等于父母“认为”孩子早已经懂得的事。建立规则是一个科学的课题,相反,如果随意设立规则,反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何为规则。

家长一定要问问自己:自己认为孩子“理应遵守”的规则,到底有没有和孩子做深入的沟通。所有的规则,都要让孩子切实的清楚。

② 乱贴标签,过分放大孩子的“问题”

事实上在本案例中,儿子不但没有违反规则,反而还将他认为是自己的食材分了一半给妹妹吃,然而,这些闪光点完全被A屏蔽了,她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从看到儿子“霸占”那只碗开始,就在心里愤怒的给儿子贴上了“贪婪”、“自私”的标签。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集中爆发和父母的冲突,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年龄段特有的发展特点导致——“追求独立自我”成为主要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和父母长期以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A这样,既读不懂孩子的内心,还总以“恶意”揣测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长期的屈辱和压抑,这样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也许不会有明显的反应,但是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自身力量增强时,矛盾必然会显现。

做父母的的需要知道:当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得极为逆反时,实际上这个现象背后是早已被严重破坏的亲子关系,所谓冰山一角,当你看到现象时,深层矛盾早已积重难返。

做父母的,一定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挑错”转向“发现宝藏”,多以积极、阳光、富有建设性的方向看到孩子、引领孩子,才能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收获和平,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收获健康人格的孩子。

但是,这需要家长首先完成人格的完善。一个“好”的家长,不是能为孩子创造多少物质财富,给孩子住多大的房子,而是拥有积极的心态,父母有积极的心态,孩子才有健康的心理。

2 . 父母对孩子除了有“爱”,也有“恨”

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谈一谈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个人的内心,就像是家族系统、社会系统与历史文化的投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集体无意识”一词,意思是:一个集体的典型特征,也会扎根于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如果能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可以看到一个人心中,其实也藏着祖先们共同的意识。

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集体主义、讲孝道、同时,中国的父母普遍喜欢“听话”的孩子。这些,都是深深在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在中国的文化中,对于母亲的歌颂也是历久弥新。这样的“歌颂”中,包含着大量对母爱的无私、奉献、伟大的歌颂。这是一种主流意识。在这样的大的氛围下,让一个母亲觉察对孩子的“恨”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也很危险的事。

但是事实上,妈妈对孩子有“恨意”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事,尤其是对自我完善度不高,人格并未得到完整发展的“巨婴式妈妈”来说,更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自己本身有很多无处安放的、深藏在潜意识的情绪,她们无法面对这些情绪,于是会不自觉的将这些无法处理的“伤”再投射到孩子身上,相比较真实的面对自己、有效的梳理自己压抑的情绪,“攻击”孩子(对孩子表达“恨”)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 更容易实现,当然她们的表达,往往是披着“为你好”的幌子实行的。事实上,如果完全不曾体察自己的“恨”,而一味用“爱”来要求自己,这无疑是对真实自我的捆绑和压抑,我们必须知道,这样扭曲的捆绑,对“真正的爱”的表达反而是有害的。

真正的爱和切实的“恨”并不冲突,正视自己一切真实的情绪,恰恰是“真正的爱”的开始。因为会“爱”人,需要的更是一种能力。一个浑身是伤的人,即使面对自己的子女,也依旧无法表达正确的爱。

很多妈妈体察到自己对孩子不止有“爱”,反而还有嫌弃甚至“恨”的时候,会陷入到深切的自责与内疚以及恐惧之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白:这种感受是没有必要的,相反,我们需要首先尊重自己的这种感受,然后再找一找它的来源。爱与恨从来都是对立的统一,不需要刻意的对立与掩藏。很多时候,如果恨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爱反而没有滋长的空间。

3.父母对孩子的“嫌弃”,往往是因为对自身缺点的投射

文中这位妈妈非常嫌弃自己的儿子胖,在沙龙里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逐渐看到妈妈嫌弃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

在沙龙里我们问这位妈妈:你为什么嫌弃孩子多吃?她回答说:当然是为了孩子好,吃太胖了身体不好,对他自己健康不利。我们继续追问:既然只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那为什么不能真实表达?而总是用嫌弃的表情?

随着话题的深入,这位妈妈承认,她对儿子实际上是有嫌弃的。她说儿子想要什么总是不能堂堂正正的,感觉老是偷偷摸摸的样子,不像自己的女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内心有力量,大大方方的样子。

“合理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无法表达自己潜意识里的某些内容时,常常不自觉的使用一些“听上去很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为合理,自己也更心安理得。

就像这位妈妈,她提出来的为孩子健康考虑的诸多理由,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对孩子身上的一些特质的投射的厌恶。也可以这样说:她嫌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投射。还可以说:她也不是真的那么为了在意孩子的健康,而是找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攻击”自己对自己的嫌弃。

例如她提到的儿子身上的“不大方”的特质,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的嫌弃,或者说,她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女儿,则恰恰相反——有主见、内心有力量、敢于真实表达….这些都是她自己渴望而欠缺的。所以,她嫌弃的不是儿子,而是她自己。

当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影子时,往往非常气愤。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她们很难意识到她们对孩子的嫌弃,实际上来源于对自己的嫌弃。而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既可以将对自己的攻击合理的宣泄出去,又可以不用真实的面对自己,对于人格发展不完善,内心缺少力量的父母而言,这实在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

为人父母,你对孩子的“缺点”有多嫌弃,就是对自己的“不足”有多逃避。

4.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语言

可能有的人会疑惑:难道这位妈妈对儿子的胖以及带来的对身体的损害的担心是假的吗?当然不是。为人父母,从初心来说,没有不想爱自己的子女的,只是很多人都不会使用正确的爱的方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仅仅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担心,那父母完全可以用平和的语言表达,而不是带着厌恶的表情和语气,这种厌恶,实际上有深层次的对自己的不接纳。同时,做父母的的只看现象(孩子吃得多,胖),却不去深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简单化的理解问题——将胖简单的贴上“懒”、“馋”的标签,那么除了带着嫌弃训斥孩子,伤害孩子的心理之外,对于想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毫无意义。

孩子吃的多,有很多原因。

从生理上说,孩子从小因为父母喂养方式的问题,导致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佳,胃口被撑大,会导致“贪吃”;也有的是胃火大,身体原因,总是吃很多;除此之外,身体发育也会导致孩子的胃口大增….

但是除了生理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孩子“贪食”的心理因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因素的影响更要超过生理因素,因为任何心理因素都会在生理上表现出来。

第一,引起家长注意。我们曾经说过很多次,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A对儿子的嫌弃和漠视,作为小孩子的儿子其实非常敏感,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切断链接是她们最恐怖的事,所以,宁愿挨骂也不愿意被漠视。长期以来,很可能儿子只有在贪食的时候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被教训,被批评——在孩子看来,即使被骂,背后也是来自妈妈的链接和关心。这种无意识的渴望链接的方式,可能就用“吃”这个行为来表达。

第二,负性强化。任何一种关注都是强化,当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刻意的批评,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负性的强化作用。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经过父母的刻意强调,也就成了真正的问题。

第三,心理的不满足状态。极端的“暴食症”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很多时候,超过正常生理需求的吃,其实都是为了满足无意识的心理空虚。这和很多不够成熟的人失意的时候去买买买是一样的道理。内心长期处于一种不被满足的状态,必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吃东西”的方式。当然,很多时候,宣泄情绪也可以用“吃”来解决。

我们需要知道,当孩子有一种行为时,当父母的,切忌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什么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贪婪的、抠门的….家长的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下定义,实际上都是对孩子的不理解。很多父母自以为是,认定孩子的行为就是自己认为的那样,然后再采用很多不恰当的方式:控制、训斥、冷嘲热讽等等,以为用这种否定孩子的方式,就能“除去”孩子身上的“问题”,这实在是一种大错特错的教育方式。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方式,才使很多没有问题的孩子,被家长搞成了“问题孩子”。

家长若不懂得孩子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心理机制,就无法高效的引领孩子,而孩子会超父母期望的反方向越走越远。

归根到底,父母又如何做到懂得孩子?理解孩子?实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答案依然是成长自己。自己身上的旧伤修复的越多,自身人格越完善,自己就越懂得孩子,孩子的心理越健康。

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尤其是还用你那一套错误的方式,更不可能。家长需要知道:孩子有“病”,父母请“吃药”。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