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东北小女孩与妈妈“互怼”的视频引起热议
果果整理了一下,视频内容大概是:
妈妈辅导作业后没忍住冲女儿吼了一通,之后女儿便开始抗议了:
“就你现在这态度,能教我学习吗?你都这么教我了,我还能会吗?”
妈妈问:“我怎么教你了啊?”
小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你就嗷嗷喊,不会是吧,不会是吧!”
接着小女孩边哭边说:“就你这个妈妈我还能要吗?你这么教我,我还怎么会啊?”
“我还啥都会啊?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你以后别说小美女上车了。”
一旁的妈妈,只剩下哭笑不得的份。
最有失公平的,是父母一位知乎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抓着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如果她出门前和回来后我都没抓手机,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机然后故意装模作样给她看的,也完蛋了……”
误解无处不在。
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顶嘴”,不过是孩子在为自己申辩。孩子自我表达的“顶嘴”并不可怕,不允许孩子“说不”才是真正的可怕。
孩子“顶嘴”,是“自我”发展的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中提出学前儿童主要发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与主动。
信任建立在亲子关系的安全型依恋基础上(出生至12-18个月),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及时回应,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对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
“自主”标志着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们常发现2-3岁的孩子十分叛逆,凡事都想自己来,也不肯听父母的教导。其实正是他们自主意识萌发的表现。
“主动”是“自主”能力的拓展,此时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计划,正在学习独立完成事情并承担后果。
尽管有注明的发展年龄段,但埃里克森强调:
“父母必须把握好分寸,给予必要的保护,但不过分保护和干涉。如果这一阶段儿童经历了太多的疑虑,可能导致其终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也就是说,孩子注定要经历和父母“对着干”的一个阶段,来完成自己的成长重任。之后才能够成为独立自主、有勇有谋的自己。
当我们听见孩子开始“顶嘴”时,其实更值得感到欣慰。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并正在尝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好的沟通,是“双向流动”的人无完人,真正融洽的亲子关系中,不存在某一方是绝对的正确,而另一方是绝对的服从。
前不久的一期《少年说》节目中,一位男孩的一番话让人心疼。
男孩登上天台喊话的目的,是对父母说一声迟来的道歉。
初二那年,男孩离家出走,看着父母焦急的寻找,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理解了父母的爱。
他鼓起勇气喊出了:“爸、妈,对不起。”
然而爸爸并没有理会儿子的情真意切,而是开始教育儿子:
“你打篮球的时间太长了,你的篮球时间还是应该控制下。”
沟通一下子陷入了冰点。男孩难以自已的忍着泪水说出自己的心声:
“打球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每周也只有2、3个小时,你知道我在家里和学校过得有多压抑吗?”
此时,父亲终于开始反思并真诚的向儿子道歉:
“我们有哪些做得不对的,爸爸妈妈给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们与你交流的方式可能比较粗鲁,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不对的可以改正。”
温暖的爱意,终于重新在这个家庭中流动起来。
有效沟通没有高低之分,每个人思想都该得到重视,更何况这是正处在发展期的孩子们。
我们做大人太久,有时候需要卸下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倾听孩子新生,跟着稚嫩的童心,去发现生活中更美好的风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