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团还有吗?”
“西安吧,那里博物馆应该很有历史感……”
“故宫博物馆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点团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长群里的热门话题就是如何给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馆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价值属性,让它成为不少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甚至开阔孩子视野的首选。
而自从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中小学生寒暑假光顾各大博物馆似乎更是成了一项“必修课”。
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这一堂课属于“只游不学”。
走马观花的游览,即使让他们根据参观写篇观后感也会写得像流水账,没有重点。一趟参观下来,家长们钱没少花,孩子却兴趣索然,甚至将参观当成了一个不得不应对的“任务”。
孩子逛博物馆时的三大“魔咒”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脚
好奇想摸,新鲜感一来想碰,博物馆好大想跑,和小伙伴一起想闹……
好奇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而安排孩子进入博物馆更多的也是为了让他们感受未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面对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触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不能打闹、嬉戏,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势必让孩子感到束手束脚。
这一点,其实很多博物馆都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办法——划分出“互动展区”。
今年3月份国家博物馆在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的时候,就开放了“文化客厅”的互动展区,让文物“活”起来,给了孩子很多不一样的虚拟互动体验,也满足了孩子好动好玩的心。
另外我带孩子去参观的当天遇到了“3D打印煎饼”展,孩子品尝了打印出的煎饼后,竟然饶有兴致地听起来工作人员的讲解。
这我都不敢想象,因为在此之前她是个完全对科技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孩子,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后对学习的兴趣都增强了,再也不抱怨学习无用。
2.观后感,体验文——压力山大
这一点相信只要有过学习经历的人都了解。明明是想让孩子发掘兴趣的一件事,却偏偏要背负一个任务——观后感。
有家长认为,不安排孩子点写作内容就有点浪费了一次博物馆之行。
“毕竟,谁知道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哪些兴趣点呢?”
也有家长会说:“老师和学校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啊。”
有目的参观固然重要,但这个目的是家长附加上去的,不应直接丢给孩子,让他们独自承受。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在参观的时候拿着小本子,或者让父母帮着拍照记录。
多数的孩子并不关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的解说,以及重点展品的介绍。他们更关心的是拿到详细的资料,回去完成“作业”。
一次原本应该妙趣横生的参观,到了最后就只能成为“压力山大”的任务。于是,很多孩子在听到假期的厂参观安排时第一个念头是:又要写作文了!
3、有问题,无人答——走马观花
一次参观也是一次学习。虽然很多博物馆配备了解说员,但大多数的解说是付费服务,免费解说有时间限制,错过了便只能由参观者自己“走马观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欲在博物馆内得不到满足,毕竟很多展品和历史,作为家长也不可能完全了解。
于是家长陪同参观的时候常常是这样的画风:
“爸爸,这个化石是什么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这里有介绍……”
“那爸爸什么是化石呢?”
“额,这里有讲解……”
试想如果你是孩子,对于这样的解答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好无趣,还不如在家自己看书来得轻松。
寻找属于孩子的“奇幻博物馆”,这三点很重要!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其实无非是想实现三个目的:让孩子感兴趣、长知识、长见识。
但显然,这些和孩子眼中体验的博物馆之行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博物馆这个奇妙的世界,开启自己的奇幻之旅并有所收获呢?
1、全方位体验式
对孩子来说,与其单一地逛一圈博物馆,不如带他们全方位地体验一下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长大后当“文物医生”的志向,故宫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时候,给孩子们开放了传拓和雕版印刷的体验课程。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共同了解雕版印刷的历史,动手印制木板图画,感受雕版印刷的独特魅力。
由此,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对传统工艺的理解,甚至让他们发掘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带着目的去参观
有目的参观并不是要求孩子在参观后写一篇观后感,家长在安排这次参观的时候可以提前征求孩子的想法,看孩子究竟对什么更感兴趣。
如果喜欢孩子喜欢小虫子、小动物这种自然科学,那就首选自然博物馆,或了解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变迁,或研究天体的变化,观测一次星空等等。
顺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带他们体验自然和科学的奇妙。
又或者为他们设定一个传统文化主题参观,或是民族文化主题参观等主题鲜明的参观,由此,孩子可以系统地了解或学习,引导并发掘他们的兴趣点。
3、针对不同年龄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关注角度和关注点也是不同的。
例如,孩子在3-6岁的时候喜欢主动行动、探索和幻想。那么,针对这类的孩子,家长可以带他们去科学博物馆一类,可以让孩子直观体验。
在7-12岁的阶段,孩子有了逻辑思维能力,明确了解事物的动机,甚至可以比较实际地评估自己。那么此时,博物馆参观的类型可以多样,甚至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特别是10岁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在参观时看到哪些感兴趣的展品,关注的展品有着怎样的故事,以及观后感。
4、家长和孩子要提前做好“预习”
出发前一天,家长要首先了解所要参观的博物馆类型,其中的重要展示环节,以及与此次参观有无餐饮、休息处、开馆和闭馆时间等。
如果爸妈们对所参观的博物馆也很感兴趣,就可以自己提前了解博物馆内展品的历史背景,做好孩子的“向导”。
如果是家庭出游的话,也可以选择博物馆的人工讲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写道: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而我更欣赏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也送给各位家长:
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孩子对事物产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这把钥匙可以让孩子们在知识的世界,甚至未来的人生寻觅更多的“宝藏”。
我们衷心希望,您的孩子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奇幻博物馆”,拥有这把开启“宝藏”的“万能钥匙”。
我是CC酱,儿子汤汤刚刚高一,女儿圆圆即将上初中。为了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他们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经验,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