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孩子放假在家,妈妈也放假在家。
这天,妈妈擦地擦到了孩子房间门口,刚站直想开门,却发现门上多了三块牌牌:
第一个牌牌写着:勿入。
第二个牌牌写着:进入前请敲门,违者罚款10元。
第三个牌牌,画了一个说话的小人被禁止了的图:进入后请勿大声说话以及啰嗦!!!
妈妈的感觉顿时就不好了,很郁闷的那种:我这是被嫌弃了吗?
图片来源于妈妈提供的照片
基本可以肯定,妈妈的感觉是对的。
先说牌牌上的内容,肯定都是妈妈反复做过的,不敲门就进,进去了就大声喧哗、就啰哩啰嗦,孩子肯定是忍无可忍了才会想出这么个变通的、温和的对抗方法。
为什么说是变通的、温和的?最直接最、省事儿、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是对抗,是吆喝,是吵闹。
如此看来,孩子是善良的,是隐忍的,是智慧的。也许她这种表达方式的背后仅仅是不满,还没有对妈妈的嫌弃。也许,对嫌弃妈妈的这种想法和情绪必须深埋心底,如此违背人伦纲常的态度对谁来说都是很难意识化的。
但有一点也基本可以肯定,随着孩子的继续成长,对妈妈的嫌弃几乎是必然的。
青春期对个体来说是个快速变化的阶段,是个自我意识迅猛膨胀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阶段,这时候的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更能根据繁杂的信息综合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比如父母。
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的更新迭代飞快,新技术、新观念的更新迭代飞快,父母与孩子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先进的嫌弃落后的,这是必然。
但很少有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固守在自己的经验堡垒之中不思进取。而孩子呢?他们可以说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思考。你可千万别觉得孩子傻,什么也不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脑袋瓜是不会休息的,他思考的只是不和你说而已。
比如,家长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真就会反过来比较父母了,只是他们的力量还小,只是他们又比较善良不愿意伤害父母的小心脏憋着不说而已。
一个三十多岁的朋友是这样跟我说的:小时候我真是嫌我妈胖、嫌我妈没文化,现在长大了懂事了,才愿意在人前介绍我妈。
可以说人的成长就是这么一个由认可到嫌弃,由再认可到再嫌弃的上升过程。如果一个孩子始终把父母当成永不磨灭的榜样仰慕,那很可能说明孩子一直就是个孩子。
被孩子嫌弃、超越可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遭到嫌弃,就不见得是件好事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这个任期何时到期呢?三岁?五岁?十岁?
如果能做孩子终生的引路人岂不是更好?这难度太大,基本上属于空想的范畴了。
即使不能,那做孩子的朋友总还是可以的吧?
但我们又知道,朋友也是要对等的,在人格上对等,在思想上对等。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