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薇子
春节的时候在难得的一个长假里, 翻看了很多人在网上写的2018年的读书总结,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对于读书的总结也是各种各样的。 还有的朋友做了读书笔记, 在书架旁边摆放着一年写满了的读书笔记。 也有用脑图方式将书的内容囊括在一张纸上面的。 看了很多别人的读书总结之后,对于读书我也有了更多的思索。 读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哪里呢?
自从有了娃以后,陪娃看书是每天晚上的互动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头,我们找一本喜欢的书, 那时候孩子还不识字也不认识拼音, 就全凭着对图画的喜欢, 反反复复的看一个绘本,到最后自己都能看着图讲起故事来了。 渐渐的家里的书架满了, 我们也习惯了晚饭之后一人一本书安静的各自找个舒服的位置看书了。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困惑,明明读了很多书, 但是读完之后却不知道怎么理解书的内容, 明明看书的介绍很实用, 看完之后却没办法活用。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作者茂木健一郎,作为一个脑科专家,曾经出版过《大脑活用学习法》、《创意脑》、《大脑运用工作术》,也是想通过这本《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来阐述读书和改造一个人的大脑之间的联系。
1、 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中国的一句关于多读书的古语,对于一个事情的理解是会随着读书的累积而改变的, 通过对于一本书或者一句话的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也就慢慢的被理解了。 而阅读的书越多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也就随之而变得视角更宽阔了。
读书的涉猎范围越广,脚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稳固。 一个人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如果将一本书比喻成一个阶梯, 阅读的越多, 脚下的范围就越宽越高, 假如一个人阅读的范围很宽,那么他脚下活动的范围就越宽。 移动空间也很大。 用脑科专家的术语来讲就是通过读书,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掌管大脑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 具有存储本人“经历”的功能。)
读书等于增加了读者自己的经历。
2、 读书可以作为生活的预防针
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的事情是我们所不了解的, 书籍的内容就好比疫苗一样。
例如看到一个人因为受到了骗子的蛊惑而损失了大量的钱财,而想到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周围人的身上的时候,是不是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书中茂木健一郎还举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四八》里面虚构出来的人们生活的环境被监听监视的故事, 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空间时刻被人监视,这样光是想想就觉得很难以接受了。 人们虽然能只有活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由。
在2013年斯诺登曝光的监听事件之后, 人们才更加关注生活中人们应有的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虚构的故事足以让每个人感到那样生活的恐怖和现实生活的美好。
3、 目标不是“优等生”而是“御宅族”
御宅族并不是字面上看到的宅在家里的意思, 而是指的对于一件事情极为喜爱,从而对其有深刻研究的人。 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或许大多数人还在纳闷, 他们到底是在研究什么。 但是对于御宅族本身, 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自信,拥有热情。 茂木健一郎举例了自己喜欢蝴蝶继而自己积攒了零用钱买到了一本专业方面的书, 对于蝴蝶的研究也随着了解的更多而变得越来越专业。
沉迷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可以顺藤摸瓜地培养出各种其他的素质,这就是御宅族的过程。 作者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才成为脑科专家。
读书并不是一个培养优等生的过程, 或许御宅族并不能在学习上产生多大的天份,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中并没有成为优等生。 但是拥有热情远比成为一个优等生更为重要。 如果对于一件事热情度很高, 那么相信它也是愿意将这件事情做的更好的。 也许他们现在所热爱的事情并不是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 单从当下看, 没有成为优等生确实是让家长有些失落。但是长远看来御宅族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能长时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 学习起来也就不觉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使我明白了读书的过程中要怎么去取舍,不能光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等生” ,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然后坚持下去就好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电子书和纸书之间的差异,这也是之前我一直很关心却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 虽然各自各自的好处, 不过更多的是也是喜欢读纸书的感觉。
喜欢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三分钟的热度, 而是每天点点滴滴的累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