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爱哭闹……千万别再和他“讲道理”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上周末在餐厅吃饭,邻桌两个小孩跑来跑去的追逐嬉戏,大人一会儿呵斥一声:“别跑了”,一会儿又说:“快回来吃饭”……话音刚落,只听见“啪”的一声,其中那个小一点的孩子碰掉了桌子上的一只高脚杯,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把孩子拉回座位,看孩子没受伤,就开启了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模式:“跟你说了别瞎跑、别瞎跑,就是不听,看,闯祸了吧,多危险啊,这要是一盆热汤,你会被烫伤的。刚吃完饭就跑,当心会得阑尾炎的。这杯子很贵的,一会儿还得陪人家钱。你这样跑来跑去,也会影响别人吃饭的……”

​这位妈妈的口才真是棒,噼里啪啦的一通大道理讲了不下5分钟,细细听来说得都对,但据我观察,那个孩子早已经东看看、西摸摸的走神了,压根就没把妈妈话听进去。真的很想过去告诉这位妈妈:

别白费口舌了

你这样跟孩子讲道理根本没用!

​当我知道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后

就再也不和他讲道理了!

有一天跟朋友去逛超市,朋友家孩子看上一辆玩具小汽车,软磨硬泡想要买,朋友为了说服孩子不能买开始十分有耐心的讲起了道理:“宝贝乖,咱家已经有很多玩具小汽车了,这两跟它们差不多,咱们就不买了……”

一大通话说完,孩子先开始不耐烦了,吭吭唧唧就要哭,朋友还是继续吧啦吧啦自顾自的给孩子讲道理。问题来了,孩子不但没有被说服,反倒哭得更严重了,外带撒泼打滚,一副不给买就不走了的架势。

1

和孩子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他根本就听不懂

为什么说别试图跟一个小孩子讲道理?那是因为如果你了解孩子大脑结构和大脑发育的进展就会明白,孩子根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3岁前孩子的大脑发育

还没有达到能听进“道理”的程度

跟小孩子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请原谅我的话糙理不糙)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Daniel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发现,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之间存在着普遍规律。你可以试着将大脑结构想象成一所复式房子,有楼上和楼下两层。

“楼下大脑”是情绪脑,掌控强烈的情绪释放,比如愤怒、恐惧等情绪。

“楼上大脑”是理智脑,负责控制情绪和身体,理智思考,做处决策等。

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进行理性的思考,必须依赖“楼上大脑”的调节。但遗憾的是,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却是:先发育“楼下大脑(情绪脑)”,后发育“楼上大脑(理智脑)”。

“楼下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充分了,而“楼上大脑”通常要到二十五六岁才能发育完全。

所以说,跟一个理智脑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他能听懂才怪!

2

情绪掌控理智

和愤怒时的孩子讲道理

无异于“火上浇油”

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深有体会,想一想,当你和老公吵得不可开交的,愤怒至极的时候,如果有个人出来跟你讲道理,分析孰是孰非,想必任谁也是听不进去的,恨不得给讲道理的人一巴掌呢。别说是孩子了,就算是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

​在西格尔《全脑教育法》一书中提到: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情绪泛滥不可收拾时,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右脑和下层大脑(情绪脑)出现了问题。

这就意味着:有时候,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冲动,爱发脾气,那是因为他们的“楼上大脑(理智脑)”还没有发育成熟。

这个时候和孩子讲道理,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当孩子正被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控制时,情绪脑占主导,理智脑几乎被关闭,根本听不进去任何道理和全解,反而可能更加愤怒。

​聊了这么多孩子大脑结构和发育的事可能有点晦涩难懂,其实说人话就是:

第一, 别试图能用一个成年人的道理去说服孩子,不可能的事;

第二, 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讲道理,他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可能更加愤怒和暴躁。

可能有的妈妈就更糊涂了

既然不能讲道理

难道要直接“动武”吗?

当然不是

这就需要妈妈们用一些小技巧了

↓↓↓

既然讲道理没用,又不能动手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1

第一时间说出孩子的感受

比上来就讲道理更好用

亮亮和表妹在家里一起玩玩具,玩着玩着,妹妹不小心弄坏了亮亮的玩具。亮亮看到玩具坏了,生气地出手推了妹妹一把,妹妹大哭起来。妈妈听见哭声,赶紧跑了过来。妹妹看见姑妈来了,指着亮亮边哭边说:“哥哥打我”,然后哭地更厉害了。

妈妈安抚完妹妹,又开始跟亮亮讲道理,并要求他跟妹妹道歉:“妹妹比你小,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妹妹又是客人,不常来家里一次,你怎么还把她弄哭了”。

亮亮生气的说:“是她先把我的玩具弄坏了,她是坏人。”

妈妈说:“玩具坏了,妈妈可以再给你买一个。你快跟妹妹道个歉,说你不应该打人。”

亮亮更气了:“我不道歉,是她先弄坏我的玩具”。

妈妈又说:“都说了我再给你买一个玩具,你先跟妹妹道歉”。

亮亮彻底愤怒了,开始大吼大叫起来:“我就是不道歉,不道歉,你们都是坏人”。

妈妈也生气了:“你要是不道歉,我也不给你买新的,你就玩这个坏的吧。”

亮亮气鼓鼓的摔门进了自己的房间……

​亮亮妈妈虽然是好心劝诫,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她根本没有读懂孩子的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

亮亮愤怒的是什么?是妹妹弄坏了他的玩具,而妈妈根本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或者这个玩具对他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的,即便妈妈答应给买个新的,也根本无法替代这个玩具。

而妈妈呢?一上来不问原因说的一大通道理,句句都是指向亮亮的不对“不让着妹妹、不肯道歉”,却忽略了对亮亮的情绪安抚。妈妈是自己最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自然越说越生气了。

​但如果妈妈能够先把自己的情绪和亮亮调到同一个“频道”,试着说出孩子当下的感受:“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最喜欢的,被妹妹打坏了,你很伤心,还有点生气,对不对?”

这样说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理解他的,是跟他站在一起的。

然后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妈妈理解你现在有点不开心,你觉得我们可以一起为它做点什么呢?试着一起修好它,或者我可以再给你买个新的玩具。”

接下来再跟孩子说:“妹妹小,是客人,推了妹妹也是不对的……”这些道理,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

对,没错,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共情”。当孩子发脾气时,一切说教都应放在和孩子充分共情的后面进行,才会有效果。否则要么就是适得其反,孩子越说越闹;要么就是被孩子屏蔽在外,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2

能“动手”的事情

绝不多“逼逼”

这里说的动手当然不是动手打孩子。

一位妈妈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她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下面是这位妈妈和一个心理专家的对话。

她跟心理专家讲了孩子最不听话的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孩子屡说屡犯,妈妈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后来孩子当着妈妈的面不敢再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讲完这件事情后,妈妈用失望的口气加了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听完妈妈的讲述,心理专家对这位妈妈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妈妈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

心理专家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妈妈一听,恍然大悟,回家就和孩子一起照做了。果然,这一擦,孩子终于知道楼梯扶手有多脏了,而且自从允许孩子“用胳膊下楼”后,孩子这样做了几次也觉得没那么有趣,反而渐渐就恢复正常了。

​其实这个孩子屡教不改、故意惹妈妈生气,并非是因为这样下楼有多好玩,而是对妈妈过分控制的一种无声抗议,而且妈妈越是讲道理,孩子的逆反心就越大!

3

讲故事、做游戏

比讲道理的效果好100倍

法国电影《美丽人生》中有一个片段:

一家三口被纳粹抓到了集中营,父亲被关在一个地方,母亲和孩子被关在另外一个地方。突然的分离,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恐惧。父亲就跟儿子说:“我们做一个只有中午放风的时候才可以见面的游戏”。这样,孩子就认为是在做游戏,虽然后来父亲被杀害,但是并没有给孩子童年留下特别深的阴影。

​真的被父亲这样机智、伟大、充满深切爱意的做法感动!

试想如果父亲当时给孩子讲一堆道理“我们被抓了、我们很危险、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只能每天中午见面……”孩子会怎样?还会像跟父亲做游戏一样轻松的度过那段可怕的时光吗?

显然,那样的话,只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焦虑,并且如此糟糕的情绪很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

​很多时候,无论是孩子做错事、还是遇到挫折、或者你想给孩子立的规矩……给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个故事或一个游戏效果好。而且,所有你想给孩子传递的道理,都可以尝试着用讲故事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有一阵子,我儿子特别抗拒刷牙,每次要给他刷牙都像是在打仗,他要么是拖拖拉拉的动动这个、摸摸那个,就是不肯来卫生间,要么就是紧闭着嘴巴,完全不肯配合。

我也吼过过他、也用过连哄带骗的方法,但都不好使。一天,我突然发现一本特别有意思的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带回家和他边看边讲。

​大致意思就是:

我们的嘴里住着两个看起来古灵精怪的小东西,哈克和迪克,他们在牙齿上挖洞建房,梦想着修建豪华公寓。就在他们的梦想快要实现的时候,一把大刷子带着很多警察出现在牙齿大街上。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一个巨大的钩子从天而降,伸向了哈克和迪克的家……

​看完这本图画书之后,儿子突然灵机一动说:“我知道怎样做才能不让哈克和迪克在我的嘴里干坏事!我现在就刷牙去。”

有时就是这样,我们费尽心思、苦口婆心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不刷牙会得蛀牙、得了蛀牙就要去看牙医……”还不如一个有趣的绘本,或一集有意义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引导效果好。

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远比晦涩难懂的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