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了两个孩子之后,从她们各自成长的发展中,我发现了很多不同和有意思的地方。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对“智力”的认识过于狭隘。
其实,孩子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外界学习,而学习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各自的天赋不同。
比如:
大娃,我从小很注重她语言、逻辑、音乐、身体运动、自然等方面的智力,在这些方面的精力投入很多很多,所以,她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相对都比较突出。
而在怀二娃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二娃,我势必是没有那个精力的,更可能没有那个经济能力。
这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想要同样的精力养育好两个娃,我应该怎样做呢?
在这期间我对两个娃的年龄差计算了一番,并开始寻求合适的方法。
我开始更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给两个娃树立榜样,并想通过她将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姐姐,去影响她。
于是,在二娃生下来其间,我让更多人,包括爸爸、姐姐、爷爷奶奶和邻居等,都参与了她的成长。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校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力,但实际上智力的范畴并不应该如此。
1983年,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应该是多元的,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力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6种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然智力。
首先,作为父母对智力的看法,本质也会影响孩子智商的发展。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也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很容易遭到极不公平的对待,于是开始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怀疑自己的智商。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学得快,就很容易开始给孩子贴标签,或者暗示孩子的将来。
这样的结果其实会导致很多孩子认为智商是无法改变的,自己注定就是个“笨蛋”,又或者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焦虑,导致自暴自弃。
斯坦福大学在一项智力与动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每个人对于智力的看法本身,就会影响这个人的智商。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人的智商是恒定不变的,他就会特别介意自己是不是聪明的人。他们喜欢做那些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而回避那些可能会出错的事情。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智商是有延展性的,是可以提高、可以改善的,他们就更可能去接受挑战、不怕受挫。
其次,注重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基于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暗示,孩子会开始在潜意识里接受自己的被定型。
因此,除了父母本身要避免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及进行人身攻击之外,同样也要注意怎样去恰当的表扬孩子。
表扬时,尽量不用“你很漂亮”“你很聪明”等,也不要使用夸张的语气。
而是去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或者具体事情,“你在参与xx事情中时很有热情,感染了更多人一起。”“你这次书法获得了一等奖,这离不开你平时时写字认真的态度。”
通过真诚的赞美,告诉孩子她哪些地方比平时做得好,她拥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等等,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而不只是夸张的说“你简直是个天才!”“你是最棒的!”
这样给予孩子定性的表扬,通常会让一些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聪明的,比别人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浅尝辄止,接触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也会让一些孩子在遇到强对手时,产生挫败感,从而对自我产生极大地怀疑。
表扬孩子不能改变的特质,不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发展。
因此,作为孩子的领路人,父母注重自身的成长,以身作则,本身也就是在开拓孩子的成长能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