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1岁前,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身的痛苦感觉,在这时,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
但是,孩子到2岁之后,哭闹常常伴随着孩子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闹,很多家长心都软了。哪怕觉得不合适,也禁不住折腾,然后投降了,于是孩子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妥协。
父母总是狠不下心对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总是不以为然:“没事的,这次就放任他。”
结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不断放任自己,也开始变得不讲道理,渐渐变成一个自私无赖的”小霸王“。
01
3岁前说“不”,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训练。
最近我一个纠结症犯病的闺蜜跑来和我吐槽:“怎么办,我最近的生活全对着熊孩子大喊‘不可以’、‘不能’、‘不行’这类字眼,可有的书上却说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不’,到底要哪样,求把我劈成两半吧!”
“能不能对孩子说不?”是很多当了妈之后都会纠结的。
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各类专家也是意见不一,有些人提倡尽量满足,不能挫伤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安全感。
有些人提倡是非分明,觉得家长不说“不”,会宠溺孩子,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一点没错,孩子的成长需要“爱”。
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还包括给孩子立规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得不到满足,最多不过撒泼打滚、哭闹一番,还是离不了父母。
可是当他大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直接动手打父母,更让人绝望。
◆ 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亲拿走手机不让玩后,从9楼阳台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 2017年,广州一男孩因不满母亲不给玩手机,便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只会在教育上越来越被动。
因此,孩子0~3岁间,当父母发现他的哭闹伴随着目的性时,就要有意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满足。
这是对孩子的一项早期训练和意志上的磨砺。
02
但是,如何对孩子说“不”,也是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1
说的“不”要有道理
不顾后果地对孩子说“不”是危及安全的,对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损害的。
比如:妈妈拿水果刀切水果,孩子对这类的尖锐刀具突然特别感兴趣执意要玩,不给还大哭大闹,在他们还没有预感危险的能力时,作为监护人的你就要坚决地说“不”;
可是一个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你嫌弃他穿的慢以此来拒绝他的热情,为何不信任他们有能力把衣服穿好?
2
坚持而不是愤怒
很多人喜欢当“好好父母”:
“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就是了”;
“算了,不过只有这次,下不为例”;
“行吧我真拿你没辙,以后不能这样”。
“好好父母”的确好做,丢下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落得轻松。
“暂时满足孩子要求,下一次我严厉点就行了。”
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
最初孩子学会对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只要态度非常坚决,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让家长顺从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长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父母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协。
但是,坚持不等于愤怒,不是粗暴、打骂,父母情绪平和很重要,这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基础。
3
父母要控制情绪,正面说“不”
简单粗暴地说“不”,容易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问题,还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时候,采取正确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对孩子说“不”时,情绪要平和、淡定;应该采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热讽。
正面说“不”遵循的原则就是: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弱化错误的行为,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4
说“不”,要对事不对人
一个常见的情景:
孩子走进了玩具店,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心仪的玩具。
妈妈皱着眉,不快地拒绝道:“不行,家里已经那么多玩具了,今天绝对不能再买!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净知道乱花钱!”
几个回合下来,孩子恼了,干脆一屁股坐在货架前哭闹着不肯离开。
同样的场景,另一位妈妈是这样处理的:
她拿起孩子想买的玩具端详片刻,说:“这个玩具的确很新奇,妈妈也有点喜欢,但是最近刚买的芭比娃娃你还没摸过几下呢,你把她抱回家一定是想和她做好朋友的吧,那就先和她多玩玩,好吗?”
说完,既不责怪抱怨,也不拽着孩子赶紧离开。
孩子纠结了一小会儿,最终愉快地答应了。
为什么第二位妈妈的拒绝取得了预期效果呢?
因为她只是拒绝了孩子“此时买这个玩具”这件事,没有上升到对孩子整体面貌、性格品行的否定,用温和的态度激发了孩子对现有玩具的兴趣,给孩子留出思考空间。
我们不否认引导孩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必要性,但不应该以这种“对人否定”的方式来进行。
那一瞬间,孩子感受到的是“我这个人不好”的挫败感,以及“妈妈可能烦我了、不喜欢我了”的不安全感。
长期、频繁的负面评价,特别是针对一个人整体面貌的贴标签式的负面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纲上线”,对一个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无法磨灭。
5
耐心解释原因
纽约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而且当孩子被拒绝时,常常会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为什么总是不同意,我恨他们”······
失落、沮丧、怨恨,等等负面情绪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被阻止,还会反复出现类似的行为。
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孩子说“不”时,要尊重和关注孩子的感受,通过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话语,告诉他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说“不”。
很多家长会觉得,跟孩子讲道理实在是徒劳之举。
其实不然,这些道理会不自觉地带动孩子思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主观认知,最终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也并非毫不讲道理,当他明白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带给别人的感受,会学着规范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诲。
因此,对孩子说“不”,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也让他知道我们关注他的感受,再让孩子明白你拒绝的理由。
这样的良性沟通,才会更好地化解说“不”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更是一种教养策略。
帮孩子控制他们的欲望,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和引导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请一定在3岁前,舍得对他说“不”。
欲了解更多育儿资讯,请持续关注贝迪堡国际早教天津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