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和亲戚家的孩子小六一起坐在房间里拼拼图,我坐在两个孩子的旁边,看着两个孩子玩游戏。
虽然,在我看来,两个孩子的拼图只是一个小游戏,但是在两个孩子看来,这却不只是简单的拼图游戏,这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比赛,而且,两个孩子都当真了。
可惜,最后是我家孩子慢了小六几步。赢得了比赛,小六很高兴,一直想和孩子继续比赛拼图。然而,孩子却因为输了比赛,表现地很不高兴。无论小六怎么让孩子拼图,孩子就是不愿意和小六一起拼图。
不仅如此,小六走之后,我想和孩子一起拼图,孩子都不愿意和我拼图。
自从孩子处于落后状态之后,孩子便变得一蹶不振。这也正是父母担心的地方,落后的孩子应该如何实现"逆袭"?父母可以利用"胜利者效应"的神经机制帮助孩子"逆袭"。
"胜利者效应"来源于一个小鼠实验今年7月的《Science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
通俗一点来解释,这个"胜利者效应"是说: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其实在2011年胡海岚团队就在《科学》上面发表了一个关于有趣的"钻管测试"的论文,也可以解释这个效应的原理。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让两个小老鼠在狭小的玻璃管道两端进入,看谁能够推开对方。开始力气大的小老鼠总能赢。但科研人员开始刺激"输家"小老鼠,增强它脑中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
结果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其中体现出的"胜利者效应"(The winner effect)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
科学团队表示这种"胜利者效应"和大脑中,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的通路有关,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
斯坦福大学的沃顿教授是一名思维大师,他所擅长的改变思维的艺术——思维干预——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他曾经在一所常春藤高校里给大一的新生做过关于归属感的思维干预的实验。
在思维干预的试验中,沃顿要求大一新生阅读一份调查摘要,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调查里谈论他们在学校的感受。这些摘要信息是筛选过的,传递的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社会归属感的挑战、但会随时间好转之类的信息。
之后,学生被要求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经历,记录与刚刚读到的描述有何相似之处,并在摄像机前读出自己写的短文(学生会被告知视频材料会播放给以后的新生观看)。
一个月后,沃顿教授跟踪发现,经过思维干预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要明显高于同类学生。并且,入学一个月内适应程度越高的学生,在3年后的表现也更加出色。
这不仅仅取决于一次干预带来的效果,更是"胜利者效应"的体现——在一点点的成绩、进步以及自我原谅里面,带来了更长期的正向效果。
"胜利者效应"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落后的孩子犹如那只弱小的老鼠,在经过胜利的刺激之后,再一次面对强大的老鼠,弱小的老鼠也能够战胜那只大老鼠。
那么,"胜利者效应"究竟能够给孩子带来哪些正面的影响呢?
给孩子提供成就感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东西才能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动力呢?是"成就感",这个答案出乎父母的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只有战胜自己、战胜别人,完成一件事情,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人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变得自信。这种自信,又能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动力。
事实上,在失败中还能有原始动力的人并不多,这种人通常都具备强大的信念和深刻的梦想,信念和梦想就是他们的原始动力。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非孩子经历了某些刻苦铭心的事情,否则孩子是很难拥有强大的信念和深刻的梦想。
这种情况下,利用成就感为自身提供原始动力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更具体来说,应该是孩子输得起。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害怕失败,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从某一件事情上面得到成就感,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保持着这种成就感去挑战和迎接新的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是不怕失败的。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胜利者"身份时,孩子会更加勇于尝试。对于"敌人"的定义,孩子往往都是比较单一的,孩子认为敌人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事实上,孩子的敌人是自己。
每一次挑战、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每一个的突破,都是在打败原来的自己。保持着这样的劲头,孩子将会是永远的"胜利者"!
适应能力强从上面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做的实验可以看出,事先进行思维干预的孩子的适应能力更好。"胜利者"的身份,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适应很多不同的新环境,所以,适应能力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思维干预是"胜利者效应"的一种应用。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父母也可以先对孩子进行思维干预。
也就是说,父母可以先给孩子讲解一些入园之后会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因为面对未知的事物,孩子已经进行了提前了解。这样,孩子的焦虑就会减少。
父母应该利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成为一个永恒的前进者"胜利者效应"可以为孩子提供成就感,还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利用"胜利者效应"呢?
父母在利用"胜利者效应"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要赋予孩子太多的期望值很多孩子活了一辈子,都感觉不到成就感,甚至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者。这是因为父母赋予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总是打击孩子,孩子自然不会感觉到成就感。
诚然,适当的期望值可以让孩子保持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多的期望值却会变成一种负担。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太大的压力,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和源源不断的原始动力。
轻推,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孩子是很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但是,父母不能强迫孩子直接走出舒适区,父母应该保持轻推,轻推孩子走出舒适区。轻推既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又能让孩子走出舒适区。
在轻推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够一直陪伴在孩子的旁边。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孩子便会一直向前。当孩子因为恐惧想要退缩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让孩子持续向前。
保持积极心态,采用因材施教方案当孩子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的时候,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比如,当孩子面对过多的压力时,父母不要让孩子着眼于压力本身,应该让
孩子考虑到自己克服压力之后,会得到什么进步。当孩子正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计划,让孩子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即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特性和爱好,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放大孩子在努力过程中得到的喜悦感,而不是失败的痛苦。这也能帮助孩子一直保持前进。
现在的世界变化地这么快,知识更新地很快。孩子应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面对事情,克服困难,成为一个永恒的前进者!
我是小E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