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游乐场,临近下午六点,人渐渐少起来,最后只剩小维和另一个小男孩在玩。
小男孩的妈妈看起来很有亲和力,对宝宝说话的语气也非常尊重和亲切,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父母,就跟她很自然地聊起来。
两个孩子在一旁为一个玩具不相让的时候,我们相视一笑,说"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就这样,顺其自然就好了。跟这样有文化有水平的妈妈聊天真是轻松愉快。
过了一会儿,这个妈妈说:我们该走了,他妈妈还有事呢。
他——妈——妈?谁??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这时候,旁边那个盘着脚坐在沙发上、一直以入定的状态玩手机而被我忽略存在的女子,仿佛武侠小说里修炼半年出关的高手似的,懒洋洋地张口说道:"宝宝,我们该走了。你不走妈妈走了啊。"
我伙呆!这才是那个小男孩的妈妈!
那么一直跟我聊天的,是阿姨?是小姨?我没有来得及问,只微笑着跟这奇特的一家人拜拜。
我是个擅长以同理心去体谅别人的人,就这件事,我为那位妈妈设想了多种理由:
全职带娃太累,想见缝插针玩一会儿放松放松;
工作太忙,很多工作需要加班处理;
孩子自己玩有利于培养专注力,我不用去打扰他;
有了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间,不能二十四小时盯着孩子
……
好吧,其实,我也蛮能理解她的。
如果她在其他时间里,已经给了孩子全身心的陪伴,这一刻的缺位未尝不可。
可我还是有点担心:从她懒洋洋的状态,和跟孩子说话时毫无尊重的语气来看,她还没有那个不明身份的女子对孩子的感情深,而她对孩子的兴趣说不定还不如手机。
早在2013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一级专家钱幼琼就通过成都商报递交给家长一封公开信:向广大家长进行呼吁,别再做低头族,多些交流陪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因为她通过坐诊留意到,越来越多孩子不会说话,而其原因不是听力或智力异常,而是家长沉迷手机,疏于与孩子交流。
"我估计这种情况还要继续增加。"钱教授说,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子设备技术的迅速进步,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度更高了,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也更多了。这样发展下去,疏于对幼儿有效陪伴的家长会更多,门诊中出现这类患者的比例也会更高。
父母们,我们该给这种病起个什么名字呢?"手机夺爱症"?
近些年,因为父母玩手机导致孩子被车碾压致死、溺亡、坠亡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
2014年9月24日,深圳宝安区石岩街道,一岁两个月大的女娃独自在洗手间玩水,意外一头栽进水桶中。在房间玩手机的母亲黄某抱着溺水女儿冲去医院,但女儿仍因抢救无效身亡……
2015年4月9日,一名6岁女童与父母到批发城购物时,不慎从2楼的手扶电梯失足坠下,头部受重创致死。从监控视频中看到,母亲当时走到电梯处,手里拨弄着手机……
2016年4月25日,安徽六安市城区一小区里,2岁的涵涵在小区道路上玩耍时不幸被一辆黑色轿车碾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据了解,妈妈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玩着手机,孩子无意中走到了司机的视觉盲区才发生悲剧……
看着这些瞬间失去孩子的父母哭天抢地的样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对手机产生怨恨。
如果有人拿一千亿财富来换你的孩子,你的答案是不!但是现在,这个无价的宝贝却轻易毁在了手机手里。
手机就像一个黑洞,夺去了本属于你跟孩子的最宝贵的亲子时光,甚至孩子的生命。
我知道,手机是这个时代最方便的工具之一,完全抛开它并不现实。
但是如果你为人父母,却一定要警惕,不要让手机占据了你生活的主导位置。
如果你整天玩着打打杀杀的网游,却不肯陪孩子玩一玩他的新玩具;
如果你一集不拉地追着泡沫剧,却忽视孩子生命拔节的无数精彩;
如果你刷着朋友圈那些没有营养的鸡汤文和奇形怪状的自拍照,点赞评论乐此不疲,却不愿意给孩子讲一个晚安故事……
不知不觉地,你认为烦人的孩子长大了,他玩着网游、看着泡沫剧、刷着朋友圈,跟你当初抱着手机的姿态一模一样。
父母们,我们该给这种情况下个什么定义呢?"手机遗传症"?
等到有一天,你终于厌倦了手机,想让孩子放下手机陪你说说话,他觉得你好烦。
你说老看手机不好,让他休息休息,他嫌你唠叨,干脆家也不回了。
你老了,感到孤独,想让他回家看看你,但是这变成了一种奢望。
他跟你,甚至还不如跟手机的感情深。
我觉得我的看法一点也不悲观,因为这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父母们,我们来做个约定吧:
回到家以后,如果不是有紧急的事务要忙,请放下手机、关上电视好吗?
给欢快扑入怀中的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陪他玩玩新买的玩具,赞美他的城堡搭得很漂亮;
跟他一起认真地吃晚饭,顺便问问孩子今天在家是否开心,或者幼儿园有没有新鲜事;
饭后陪孩子散散步,让孩子拉着你们俩的手荡荡秋千;
晚上给孩子讲个动听的晚安故事,听他奶声奶气地跟你互动;
亲亲孩子的额头,让他睡前看到的最后一幕,是你的笑脸。
我相信:不止孩子会觉得很幸福,你也一样。
这种幸福感,是手机无法带给你的。
人生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是智能机器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无法替代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