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求助是不是有点熟悉?描述中的这个宝宝,仿佛就是我家本宝了。其实遇到这些问题的妈妈很多,说真的,这个问题的确有些棘手。
通常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两个反应:
一个是“妈妈帮我~~”
帮?是不是就不能锻炼他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另一个是“我不玩儿了!”甚至发脾气,哭闹不止。
这怎么行?遇事就放弃,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可如何应对呀。
这些问题尺度上的把握总是让我们做父母的两难。
可是,没关系,我们见招拆招!
当孩子发脾气时,跟孩子对着喊,那只能两败具伤。其实这个原则在《直觉养育力量》中是这样描述的:孩子闹脾气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平静。
孩子不会,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下一步慢慢分析。但是首先我们自己不要带情绪去处理这个事情,但很多家长却做不到。
“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这句话是对孩子能力的质疑和否定)
“不会就不会,你生气干嘛?!”(这句话升级成了指责)
不出意外的话,这两句脱口而出,孩子只会闹腾的更厉害。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孩子遇到一些超过能力范围之外,或者有难度但其实他能做却不愿意做的时候时,想放弃,其实是人性的本能。
在心理和情感上,学龄前儿童都还没有发育完成,要求他们达到大孩子水平的认知或者行为方式,无异于把他们打上失败者的标签。这种无意识的做法,会让他们变的不自信,甚至自卑。
很多成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许多遍的练习才能够熟练顺利完成。
一味的鼓励,那是盲目的灌鸡汤。随口的打击,很可能就会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所以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这个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这个对你来说有些难度啊,你感觉自己完成不了是吗?”帮助孩子承认这一点,告诉他这没什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完成吧”给他鼓励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引导,不要简单的说“你试试呀,很简单的”。
孩子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有着退缩或者抗拒的情绪,这是人性的正常反应,如果告诉孩子我们能够帮助到他,跟他一同经历过程,孩子会更容易建立起自信,并且情绪上更能接受。
但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都不能平静的时候,又何谈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呢?
解决完情绪,我们再来说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找出复杂事情中孩子会做的部分,鼓励她去尝试以及试错。
比如玩磁力片,对于平面变立体,对三岁一下的小朋友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完全不足以去理解这个过程的演变。所以孩子不由自主的会退缩,抗拒。
而实际上,猛然一看很复杂,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分拆开来,都是一步步的拼接,都是孩子“会”做的。
对于这个游戏来说难的是整个建构的逻辑过程,我所能理解的平面和立体的对应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所以稍微试了两下不会小朋友就想放弃,这是一种自保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就觉得这些很简单,孩子为啥怎么都教不会。却独独忘了孩子终究是孩子,她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她们还会对不可控的事情害怕抗拒。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那些也许我们一两秒就能完成的事情,慢镜头回放,分拆成细节,用孩子能理解会做的步骤去演示,而不是言语上的怠慢或者催促,哪怕是无心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没用对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才能真正教会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繁为简,发现孩子擅长做的事情,利用这一优势去解决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慢慢锻炼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有一种“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因为挫折不会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情绪伤害,我们无意或有意的指责轻视才是阻碍他们进步的绊脚石。
这个会一点,再会一点,继续会一点的过程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推理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依靠自己发现某种规律时,那将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
划个重点:先理解孩子的挫败感,从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鼓励引导孩子从一件件他会做的简单事情着手。
毕竟,只有当我们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才能积硅步以致千里。育儿如此,工作生活,更是如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