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在很多父母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孩子也非常喜欢,特别睡觉前,一定要缠着爸爸妈妈听几个故事才肯睡。
这本是件好事。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只喜欢听故事,要他自己看书就不乐意了!
有父母给讲故事,绝不自己看书
有图画书可以看,绝不看文字书
看书的前提,是要有人陪
家长一来,就把书一丢
7岁的乐乐就是这样。乐妈发现,乐乐上了小学后,本该自己看书了,但是,她以前听得津津有味的书,现在却根本不想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经过老师剥丝抽茧的分析后,乐妈才发现,乐乐“不爱读书”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原因……
没有从听书到看书的过渡——乐乐从小以听的方式接受书上的信息,失去了阅读的机会;
没有自主阅读的过渡期——妈妈要求乐乐学会自主阅读的时候,像一个上司在命令下属;
抓错问题关键——当乐乐说书不好看的时候,妈妈没有去想“为什么”,而是觉得她不喜欢看书;
没有及时沟通困难——整整一学期下来,妈妈没有关注到乐乐在阅读书籍时遇到的困难,乐乐也没有及时跟妈妈说明困难;
忽略孩子感受——乐乐说“看书好难”,妈妈理解成“乐乐不爱看书”,没有找到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一味觉得孩子不喜欢。
贰
其实,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和帮助,尤其到了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阅读方式的过渡期十分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段的变化,我们跟孩子一起阅读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一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会给他讲故事;然后慢慢变成孩子给我们讲故事;
接着是带着孩子去看书上的文字,再让他自主简单阅读,并且与家长分享。
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需要一个过渡期,在孩子上小学前,就应该慢慢过渡了。
其实,不光是阅读,当孩子拒绝做一件事时,我们会下意识判断是他“不喜欢做”。
比如,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不爱上学”,但孩子真的不喜欢学校吗?
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很难,或是同学关系没有处理好,是孩子不想做、不爱做,而是他无从下手。
相反,如果家长反复说孩子“不爱”做什么,不仅会给孩子自身带来暗示,觉得自己就是不爱做这个,还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无法理解他,在遇到其他困难的时候,父母无法帮助他,从而轻易放弃、或不跟父母沟通。
叁
在前文举的例子中,乐乐的情绪经过了3个阶段的变化:从期待进行阅读——到过程中迷茫无助——最后产生了挫败感。
然而妈妈并没有发现乐乐这样的一个情绪变化过程。
她不仅没有给乐乐一个自主阅读的过渡期,也没有在她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她,而是希望她一下就自己学会阅读。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亲子阅读是用耳朵来接受信息,而自主阅读是通过眼睛去接受信息的,所以,孩子从听书到开始自主阅读,是需要有一个过渡期的。
当孩子碰到问题或困难时,父母更多地应该关注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和困难,而不只是关心结果;
只有切身感受孩子的情绪,才能知道孩子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