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情绪管理,主题是家长的情绪管理训练。这个话题,真是常谈常新,因为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儿,就是控制情绪!
约翰•戈特曼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情绪训练(emotion coaching)”方面的著名专家,在这个领域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和口碑。《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许多著名媒体都曾多次介绍过戈特曼。今天的这篇书摘就来自约翰•戈特曼的一部代表之作。他认为,家长大致有两种类型:情绪抹杀型父母、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
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不太明显的情绪,并且会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他们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能永远开朗和幸福下去。因此,一旦孩子的负面情绪持续得过长,这些家长就会无法容忍,甚至惩罚小孩。这类父母往往有一种倾向:他们认为在生活中,就应该强调正面的东西,包括情绪。
关于怎么成为善于情绪管理的家长?针对不同气质的孩子,情绪管理的方向该往哪儿走 ... 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分析,第二部分关于孩子气质类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和大家分享~
本文节选自沈阳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你是情绪抹杀型家长,还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带孩子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吓得不肯配合,对家长拳打脚踢。
“我讨厌看医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医院里大声吵嚷,让家长感到很难堪。瞧瞧其他孩子,个个都能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却像个胆小懦弱的逃兵,咋咋呼呼,这让爸爸感到丢脸,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
爸爸平时上班,好不容易请了假,领孩子来看牙医,而且需要提前预约好门诊时间。要是错过了时间,下一次不一定是什么时候了。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反应。
反应之一:为了说服儿子乖乖地看牙医,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治疗,用种种奖励来“诱惑”孩子。
“小明乖!爸爸保证不会疼的。如果你答应爸爸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周末再领你去游乐园,怎么样?”
反应之二:有些爸妈为了能让胆小的儿子变得勇敢一些,于是故意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地训斥孩子。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你看看别的孩子,人家都能安安静静地坐着等,你怎么就这么胆小?男子汉怕看牙医,那怎么行?赶紧给我安静点。不然我可不管你了,我走了,听到没有?”
反应之三:有的爸妈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医,害怕疼。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们就回家吧!反正这是乳牙,到时候都会掉的,再长新牙。都已经烂了,治不治都无所谓了。”
很显然,以上3种态度都不可取。
作为家长,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进一步开导孩子,好让他在今后面临相似矛盾和痛苦时,能够独立摸索出解决的方法来,最终做出最佳选择。
不知道你会选择做哪种类型的爸妈呢?
1、缩小转换型家长--没什么大不了!
“小明乖!爸爸保证不会疼的。如果你答应爸爸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周末再领你去游乐园,怎么样?”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安抚孩子,好让他配合治疗,于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就属于把孩子情绪“大事化小”的“缩小转换型父母”。这类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而是如何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好配合治疗。出于这种心理,家长便缩小和忽视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绪,迫不及待地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对于缩小转换型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吓得脸色煞白时,这类家长会非常漠然和无动于衷,轻描淡写道:“多大的事儿?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当孩子疼爱无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伤心地大哭时,这类家长往往会漠视孩子的情绪,冷漠地说:“这点小事都哭,至于吗?”。他们总是试图用轻描淡写来淡化和缩小孩子的情绪,并且迫不及待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长,还动不动取笑孩子的情绪。“丢丢(羞羞),鼻涕虫,胆小如鼠,爱哭鬼……”边嬉笑边给孩子挠痒痒,试图用这种满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来逗孩子破涕为笑。
缩小转换型家长把情绪分为好坏两种。他们以为喜悦、快乐与幸福等情绪是好情绪;相反,恐惧、生气、愤怒、悲伤、孤独和忧郁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这些负面情绪。这是因为家长本身不肯认可及承认这些负面情绪,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现这些情绪时,就千方百计地消除这些情绪。
Inside Out里的五种情绪
在这种类型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出对还是错,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点点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
孩子甚至会怀疑,自己之所以会产生不被父母重视的感觉,也是因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于是就会产生盲目的自卑心理。这都是因为无法准确分辨情绪的真实面目才导致的负面效果,即由于无知而时常感到不安。
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在缩小转换型父母膝下成长的。由于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要么干脆逃避问题。这会让他们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弯路,就像个空转的机器一样,空虚无比,失落难当。
缩小转换型家长的特点:
1、对于孩子的情绪,表现得不够重视,甚至觉得无所谓,偶尔还会取笑或轻视孩子的情绪。2、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坏情绪对生活本身没有任何益处。3、不能容忍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一旦有这种倾向,就急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4、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大多不合逻辑,因此不必当回事。5、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消失。6、对于无法用情绪控制的事,持有恐惧心理。
2、压抑型家长——那可不行!
压抑型家长和缩小转换型家长一样,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把悲伤、生气与烦躁等情绪看作是坏情绪或负面情绪。尽管这两种类型的家长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压抑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情绪给予更严厉的批评。他们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对孩子情绪单纯的轻视,而是极力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每当孩子有情绪流露时,就会大喝一声“那可不行”,并加以训斥,甚至是惩罚。
压抑型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情绪,一旦允许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就可能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出于这种担忧,他们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严厉管束。他们坚信,必须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这样才可能避免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一旦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就应及时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并且正确引导孩子。
压抑型家长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绪本身,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当孩子哭时,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会哭的原因,而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用这样的话来威吓孩子,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压抑型家长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绪,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气的情绪时,他们会偏执地认为,这都是因为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连带行为,于是会更加严厉地扼杀孩子的情绪。
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而且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不足;
Inside Out里的“忧忧”,代表难过的情绪
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由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仅因为表露了情绪就受到父母的斥责或打骂,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样暴力的行为来表露情绪。
由于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孩子有时反而会走向极端。据研究表明,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男孩,会更早学会吸烟、喝酒,也会比较早熟,认识到性意识,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较高。
压抑型家长的特点:
1、轻视孩子的情绪,甚至认为情绪表达是种错误,于是批评孩子。2、与孩子的情绪本身相比,这类家长更看重行为,会针对孩子的行为责骂或打孩子。3、认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坏性格或懦弱的性格。4、认为孩子试图利用负面情绪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5、认为负面情绪必须得到控制。6、对于孩子的情绪,不惜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消除这些不好的情绪,以便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3、放任型家长——一切都没问题!
不同于缩小转换型家长和压抑型家长,放任型家长倒是能认可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刻意将情绪划分为好或坏,对于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绪都可以接受和包容。乍一看,这种类型的父母应该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长顶多止于认可和接受孩子情绪这一步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放任型家长并不能给孩子较好的建议,不会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例如,孩子在玩耍时和伙伴们打了起来,气呼呼地回到家。这时,放任型家长会说:“嗯,这事听起来是挺让人气愤的,生气了难免会打到别人。自己没受伤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做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对孩子的行为也一概称没关系,甚至是鼓励孩子。看到孩子因为心里难过而哭泣时,这类父母也不会过问,他们觉得伤心时哭是正常的,既然这样,何不让孩子哭个痛快,好好发泄一下呢。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个人情绪得到了尽情地宣泄,因此生长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论上应该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然而,情绪调节只有在意识到行为的界限时,才会变为可能。如果随心所欲地做任何行为,家长都视为无所谓,放任孩子,孩子反而会认识不到行为的界限,变得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孩子因此反而会变得惴惴不安,不成熟,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难以与他人沟通。
由于这些孩子的所有情绪都会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崇拜的境地,即所谓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丝毫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由于和同龄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因此会自卑许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一直以来只习惯于无所节制地宣泄各种情绪,却没有表达和处理学习的机会,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欠缺。
放任型家长的特点:
1、对孩子的所有情绪全部包容。2、不区分情绪是好是坏。3、无论对孩子的情绪还是行为,从来不划定界限。4、认为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万事大吉。5、除了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安慰孩子,认为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6、对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及解决问题,从不重视。
4、一起找找为什么——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在这一点上,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和放任型家长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例如,带孩子看牙医时,孩子因为担心会疼而感到害怕,情绪管理型家长就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这种害怕心理。而经过家长的这番努力后,孩子也会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看牙医可能会感到害怕,但这种感觉很正常,并不丢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样勇敢一些,坦荡一些。”想到这里,孩子可能也会忍不住发问:“爸爸小时候如果不想去看牙医,那怎么办?”
“那时爸爸呀,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心里默默数到十。而且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刷牙,不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
爸爸不会退步妥协,说:“干脆我们回家吧!”而是明确地告诉孩子,其实小时候他也同样对看牙医怀有恐惧心理。首先与孩子形成了纽带,再进一步探讨当时是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的,并询问孩子的想法,最后对今后如何积极护齿给出建设性意见。
“看牙医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觉得我们一定有办法战胜它。” “要不,爸爸你陪着我吧!这样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证以后一定每天都认真刷牙。”
孩子虽然表现出对看牙医的担忧,却并没有因为这种“不勇敢”而受到爸爸的批评和训斥,靠爸爸的耐心引导,独立摸索出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以及今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牙齿的方案。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一样,有时刮起一阵风、下一场暴雨、雾霭弥漫或飘下鹅毛大雪,这样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样都不能少。
关键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后,务必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行为界限。明确地跟孩子讲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欢看牙医,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牙医拳打脚踢或口吐脏话。而且,对已经形成的龋齿,是不能逃避和拒绝治疗的,如果放任不理,只会让牙齿更恶化。那么,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时,怎样说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大致可以制定两个简单的原则:首先,不做对他人有害的行为;其次,不做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冲着牙医吐脏话或拳打脚踢,这肯定是对他人有害的行为;放任自己的龋齿恶化下去,就属于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在不超出以上两个界限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大限度的选择性。
“如果小明不好好治疗,让龋齿一直坏下去,就会伤及其他牙齿。所以,今天必须让牙医好好看一下(划定界限)。不过,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不会那么害怕和疼(选择)。”
相信爸爸温和却坚决的态度在给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时,也能刺激孩子寻找更积极有效的方法,如“要不爸爸你在旁边陪着我吧”、“我会在心里数到十”、“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刷牙”或“爸爸,我以后会少吃糖,多吃水果”等非常不错的点子。
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的这种情绪显得奇怪或不好,从而遭致大人的训斥。相反,他们明白,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因为家长肯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接纳和理解自己而感到来自家长强有力的内心支持,于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贵价值。
看到爸爸对自己不训斥、不反驳、不取笑、不威胁,甚至坦言爸爸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孩子会欣慰地感觉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家长产生信赖感和纽带感。父母能够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动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从中选择最佳方法,无疑都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的特点:
1、包容孩子的情绪,但对其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2、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3、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给予足够的耐心。4、尊重孩子的情绪。5、不轻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绪变化。6、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沟通。7、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孩子独立摸索解决矛盾的方法。
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尽管众多家长已经了解了情绪管理训练是最理想的育儿方式,但在如何操作的问题上,他们还是表现出诸多担心和困惑。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个十足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我从小是在压抑型父母教育下长大的,诸多行为上我都受到了他们的种种限制。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让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于是,我努力给孩子各种爱,尽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发现,其实我自身依然带着压抑型父母的许多影子。”
这位家长是一位小学老师,当她对我讲述自己内心残留的幼年烙印时,掩饰不住对这种现象的意外和吃惊。当她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节目,意识到自身也存在着压抑型父母身影时,着实受到不小的打击 。
其实,缩小转换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很难严格地说,一位家长身上绝对只存在其中的一种特点,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兼具这4种特点。有时可能会无视孩子的情绪,加以训斥;而有时尽管能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却未能进一步引导孩子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说4种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肯定会有一个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时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类型。可能在孩子比较乖时,你有足够的耐心接纳和包容孩子的情绪,显得和蔼可亲;而当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撒娇耍赖时,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发起火来,忽然来了脾气。如果这就是你的写照,你基本上就是压抑型家长。
能把情绪管理训练师的角色做好,当然再好不过,但在这一点上不必过于苛求自己,强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绪时都能做好情绪管理训练。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会怎样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有时候,同样的情形下家长说了同样的话,有些孩子会显得大受伤害,而有些孩子则无动于衷,眼睛都不眨一下。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气质与性格不同,它是与生俱来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要数哈佛大学杰罗姆·凯根教授的高反应(抑制性)气质和低反应(非抑制性)气质研究论最为著名。
所谓高反应,顾名思义,就是对细微的刺激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低反应则是指,只有在受到较大的刺激时才会有所感知,对于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强度较弱。
这种现象属于与生俱来的,据研究表明,这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气质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除了高反应气质与低反应气质一说,科学家们还从其他几个角度对气质进行了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早从事儿童气质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马斯博士将所有孩子大致分为3种气质: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即逐渐热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种气质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几种气质。容易型有时也会表现出慢半拍的气质,而困难型有时会兼有迟缓型的一面。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家长需要先认可孩子的气质,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1、容易型孩子
遇到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
容易型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爱笑,让父母很省心。只要喂饱他们,及时为孩子换尿布,孩子基本上没什么哭闹的时候。长大了也不会惹是生非,遵从父母的要求,显得乖巧温顺。这并不是说父母的照顾有多体贴到位,而是因为这类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气质。这类孩子约占40%。
由于容易型孩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因此遇到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孩子的情绪基本上属于稳定型,如果是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培养下,那么他们的成长道路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遇上压抑型父母,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尽管他们内心不情愿,但由于天生气质所致,他们不可能违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从,因此在精神上备受压力折磨。而生长在暴力环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于他们强迫自己顺应来自家庭的暴力,严重时甚至会患上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轻易心怀抱怨,而是习惯性地承受和忍耐着,因此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更细致的关怀。有时在家长看来,孩子没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举动,于是家长就会粗心大意,以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时,孩子的内心有可能早已千疮百孔,像个里面坏掉的苹果一样经历着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刚好属于容易型气质,家长就应该特别留意,即使孩子没有表露出特别的情绪,作为父母也应该经常主动问及孩子的情绪,看看孩子是否有什么不开心或苦恼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打开心扉。
2、困难型孩子
唱反调,但有望改写家族未来的命运
困难型婴儿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无论抱着、哄着或背着,孩子还是会时常哭闹不停,家长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到很吃力。困难型孩子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听不进父母的话,经常和你唱反调,你让他向东,他就会像头倔强的马驹一样非得向西。
困难型孩子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拒绝自己被现有的秩序驯服,而是更乐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挑战新鲜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刚好是压抑型父母,那家长面对这种困难型孩子时,会感到更头疼、更棘手。
尽管这种局面看起来非常令人头疼,但人类学家对于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却有另一种积极的主张。他们坚信,困难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着无可代替的理由。无论是何种肤质、哪个国家,肯定都有困难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马斯博士认为,全世界至少约有10%的孩子属于困难型气质,可不要小觑这10%,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到今天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困难型孩子在发挥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气质的人,就足以让社会和国家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但不得不说,倘若对现实社会不加以正面批评和牵制等积极干涉,社会是不可能长足发展的。试想一下,就算社会存在一些不协调与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异议,就不可能纠正这些问题。一味地顺应现实,对新鲜事物消极对待,只会让社会停滞不前,如同死水一般腐朽。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而他们的孩子属于倔强的困难型气质,因此对父母的命令不会言听计从,更愿意靠自己去挑战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袭上一辈的弊端,从而有望改写家族未来的命运。所以说,困难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点都不为过。
想要养育好困难型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类孩子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时候由于孩子太偏执,他们的父母甚至会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情绪管理训练的重任,顺利让孩子敞开心扉。
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难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气质,放在当今这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将会浮现为难得的优点。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刻意压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开发他们的特性。
由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压制他,孩子就会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长要对这类孩子给予适度地安抚和理解,凡事多让他们自己判断孰是孰非。
3、迟缓型孩子
能够在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约占15%的孩子天生属于慢半拍型,无论说话或做事,都倾向于迟缓型。在凡事都讲究快捷的现代社会,这种性子恐怕很难适应。就连家长面对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会焦急上火。孩提时倒也没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慢半拍特性,简直能让家长直冒火。
韩国体坛名将朴泰桓,小时候刚开始游泳训练时,表现的并不突出。别的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而朴泰桓却胆小退缩,让妈妈既着急又难过。但是,当朴泰桓适应了游泳训练后,就表现出难得的稳定,他不像别人那样喜新厌旧,半途而废,而是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游泳的热忱,并坚持不懈,直至成为闻名世界游泳名将。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迟缓型的孩子并不是打一开始就会喜欢新鲜事物,他们适应新事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一旦完全适应后,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持续下去,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努力与执著。纵观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头脑多聪明或才能多么出众的人。能够在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为家长,应该了解迟缓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面对迟缓型孩子的慢条斯理,家长经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这样得什么时候才能写完作业啊?赶紧麻利点!”。孩子不笨不傻,听到父母的数落当然会黯然神伤。其实这种慢性子,孩子自己也无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责备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并深深地受到伤害。
父母越是急性子,就越无法容忍孩子的慢性子。其实,迟缓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够用坦然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这种无法改变的特性。
即使理解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尤其是长期在压抑型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以来的不重视,以至于家长改变过去“冷漠”的态度,摇身一变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时,孩子会没法立刻接受并适应,觉得家长的这种改变很陌生的,很别扭。而家长通过自我改变,努力尝试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时,由于没有得到孩子立竿见影的回应,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这时很可能如同泄洪一样,一下子崩溃,于是不再对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沦为放任型父母。
压抑型父母当中,属于下列情形的比较多见。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采用压抑的方式可能很管用,但孩子一旦上了中学,就渐渐“不吃这一套了”。孩子长大后变得抵触心理强,顶撞父母,甚至会还手,让家长措手不及。孩子的过激反应让家长感到很无奈,不知所措,甚至暗暗心想:“到了这个地步,恐怕我也管不了你了。”于是从内心里放弃了孩子,对孩子放任不管。而一向对父母的干涉表示强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时,又会表现得不太情愿。他们成年后,大部分人会对父母心生抱怨,责怪家长没有对自己管教到底:“那时候为什么没能好好管管我!那时我年纪小,是非观念模糊,父母哪怕打骂,也应该及时纠正,阻止孩子误入歧途啊!”
是的,无论任何情况,家长都不应该松开牵住孩子的手。当尝试与孩子进行情绪共享时,应该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哪怕10次、20次,就算都失败了,也不应该轻易放弃。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时间。而让某种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就需要63~100天。
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坚持两三个月,即使不用刻意去想,也会习惯成自然。所以,即使你第一次尝试情绪管理训练时生硬、别扭或不习惯,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应该不懈地坚持下去。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成了相当不错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变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