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当下孩子教育的社会面,一边是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宣传,另一边是面色焦灼、内心紧张,就怕孩子上了小学成为中下等的幼童家长们,奥数班、编程课、英语实训等早教的兴盛,充分证明了家长们的恐慌症有多么严重。
5岁的齐凡凡每周需要上的课程已经扩展到了5门,除了英语、素描、击剑、珠心算外,妈妈这个月又给他增加了编程课,因为,齐凡凡一同学家长告诉他的妈妈:孩子自从上了编程课,脑瓜更灵活了,前几日做出的小游戏,让全家人都乐此不疲。
齐凡凡的妈妈知道儿子学业任务重,可是别的孩子都在学,如果儿子不学,将来在竞争当中就少了一项技能。所以,咬咬牙,报了名,好在可以线上教学,不用路上折腾。
随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家长对此的认同感只增不减,为什么家长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为什么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竞争加剧◆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有的职业开始消亡,一些新兴职业逐步兴起。纯手工劳动型领域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机械化、智能化。如何让孩子未来能适应社会生存,是家长们如今考虑的重中之重。因此,衍生出的恐慌也是情有可原的。
技能培养和塑造将给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促使家长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更多的培养和训练,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于倾向打造学霸,也会造成孩子心理发展方面的隐患。
◆潜在攀比◆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塑造,潜意识存在攀比心理,每当孩子在某个比赛或者某个时候获得赞许时,家长就觉得面子有光,因此十分注重自家孩子在同龄人中的表现。这种潜意识,使得家长给孩子报名很多不适合、不必要、不科学的兴趣课程,仅仅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眼球。
如果孩子没有赢在起跑线上,未来的人生就落后于别人吗?
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真的落后于别人吗?◆能力大于能做◆
雨曦是整个三年级的小明星,她不是学霸,也不是全能儿,家庭条件不好的她,甚至都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一技之长。雨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在于她热情暖心、乐于助人、真诚自然、善于发现的性格。
雨曦和同学们相处融洽愉快,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到了雨曦这里,大家都乐意给她个“面子”,尽管学习不是最拔尖的,可雨曦的社交协调能力绝对当仁不让,从细枝末节到年级活动,都游刃有余。因此,她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班长,班里的任何活动,她都能找到相应的对策和合适的人选。
雨曦的这种能力不可小觑,统筹、规划、发现、调动,能力大于能做,让她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孩子未来面对的社会当中,如何能利用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才是立足之本,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重于某一项专长的塑造。
◆经验大于理论◆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与他人交往、互动,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系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生活经验是大于理论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当孩子们全力以赴投入到各种技能培训中时,就缺乏了对生活的了解。
从劳动中锻炼独立,从观察中发现美好,这些生活给我们带来的馈赠,是埋头学习班所不能感受到的。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让孩子失去了享受自然、发现乐趣的机会,最后一脑袋知识体系,却失却了生活的本真,也是得不偿失。那么,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就一定能跑得很远吗?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也不一定能跑得远。◆不能真正消化理解◆
填鸭教育的后果就是不能真正消化理解,不能内化于行。
一个人的成长作用于外力,却也需要内在发展。人的认知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知识架构、经验积累等多重因素制约,给年幼的孩子教授过多的知识,只能让他们照本学科,强行记忆下来却无法举一反三,创造性发展,仅仅是模仿和复制。
◆过早介入产生逆反◆
让孩子学得太多、学得太早还可能产生一个恶果——在今后不断深入的学习当中,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抵触、厌烦。
孩子在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长情结,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如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不考虑其本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擅长,而一味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就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和对立的情绪。
可是,如今的中国孩子从小学起,课业负担就不轻松,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既不给孩子过多压力,又能让孩子有所“建树”呢?
幼升小,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因势利导◆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的自发成长》中说,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应该是有节制的,不应该随意“强迫孩子学习”。
当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这种最初的兴趣从关注变为浓厚,从泛泛了解变为深入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项技能。
◆量力而为◆
在孩子的培养塑造当中,家长一定要量力而为。
这里的“量力而为”家长不是主语,孩子才是,所以是量孩子的能力而为,而不是家长能负担起学费、有充足的时间,就不顾一切让孩子高强度训练。
随着育儿观念的日益更迭,在孩子的低幼阶段,就开始了各项实训,有的技能培养可以给孩子带来良性的助力,如体能类训练,包括足球班、篮球班等;如专注类训练,包括手工制作、拼图等;也有的技能培养则让孩子在额外的功课之余又多了压力,比如编程课等。
教育学家熊丙奇曾用一个看电影的事例比喻“超前”教育:第一排的人站着看,导致第二排、第三排……最后全部都站起来看电影,却忽略了看电影的坐着的这个基本规则。
家长希望能在能力所及的时候,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是人之常情,但一定不能适得其反,让这些兴趣引导和技能养成变成孩子的噩梦。
今日话题:您家有“幼升小”的宝贝吗?您对待宝贝的培养,基于什么理念?您是否认为,越早着手,越能超前呢?留言给我们一起探讨吧。
————————
我是玉螺妈妈,是三岁宝宝的妈咪,也是一名专业育婴师。
借助宝宝成长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育儿小知识,帮助大家成为更好的父母。
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