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孩子的微笑
逆反心理是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个体心理素质萌发和培育的关键时期。开展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幼儿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换新幼儿处于沉睡状态的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幼儿心理急剧变化,自我意识与主管能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幼儿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幼儿,要求孩子,结果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而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以说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逆反心理也是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过程。
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 压抑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成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幼儿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成人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例如,4岁的点点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鱼缸,里面养着各种各样的小鱼。点点非常喜欢鱼,经常趴在鱼缸边,睁着大眼睛看小鱼游来游去。有一次,点点拿着小鱼网,在鱼缸里捞来捞去,结果弄得身上和桌子上都是水。妈妈看见了,一把夺过鱼网,大声呵斥“小祖宗:你干什么呢?你一边呆着去!”点点委屈地哭起来“我、我只想看看小鱼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妈妈这种行为就是不对的。
2. 损伤幼儿自尊心
如今,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才”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幼儿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幼儿动武,常常居高临下,以势压服幼儿。
3. 拔苗助长违背儿童的成长规律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强迫幼儿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4. 喋喋不休,使幼儿产生厌烦心理
有些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唯恐他们听不进去,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但他们也不乐意听。
5.感情“饥渴”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幼儿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大丰富,但幼儿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如果家长缺乏与幼儿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幼儿的尊重,孩子就会以不尊重来对待家长。
6.精神“代沟”
幼儿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认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幼儿心理发生障碍,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另外,由于父母没有作出榜样,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也会以逆反情绪来发泄。
7.宽严无度幼儿无所适从
一种现状是父母对幼儿的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使幼儿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幼儿就很不适应,必然出现逆反。另一种是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很压抑,从而就以反抗来对待家长。
正确处理幼儿的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幼儿的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后,家长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正确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遇事要想一想,要认真分析,为什么幼儿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只有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才能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幼儿的主要权利就是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因此,孩子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作为“发展的人”,幼儿也有权利得到成人的帮助,从而真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合作、对话、沟通和理解。
在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科学地看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身上负载的社会文化传递不是简单的由上至下的“倾泻”,而是应该如阳光雨露般地温暖和滋润他们。其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对其进行个别教育。正确对待并科学处理幼儿的逆反心理现象是我们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也应该象教师一样学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信任幼儿,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幼儿的逆反心理。
对于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的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幼儿:”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先告诉我,我会和你一起想想办法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增长知识,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小编有话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爱动脑筋,要因材施教,发现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不要不要其烦的去回应孩子,也不要急躁,对待孩子要静下来再指导孩子。总之正确对待幼儿的“叛逆性”心理是一门教育艺术,孩子只有在成人的精心培育下,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
(本文由孩子的微笑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