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咪
现实生活中,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之一。
我们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改正错误,建立是非观念提升辨别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犯错并不可怕,不能及时的改错、不能通过改正错误的过程建立是非观念、提升辨别能力才是最为可怕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施教者同时也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改错过程。
面对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纠正方式,孩子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及时纠错型父母采取合适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孩子心理上认可,行为上服从,错误得以及时纠正。
当然,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对是非的分辨更加清晰,改正的效率更高。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服口服”。
第二类:延迟型因为对父母某些方式或者态度的不满,孩子本身又不满情绪,但又不好直接反驳,所以采取应付了事、散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虽然改正了错误,但也仅仅是改正了错误而已。因为内心的不认可,孩子无法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孩子分辨力的提升也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口是心非”。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孩子的负面情绪持续积累,必将导致向第三种类型转变。
第三类:抗拒型同样是因为对父母的态度或方式的不满,孩子的不满情绪爆发,拒绝改错并与父母形成对抗关系。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既不能改正错误,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对抗关系将全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服管教”。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很容易发现,是父母的态度和方式的不同,让孩子产生了不同的心里状态,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直接决定孩子能否在面对错误时“及时纠正”。
而我们知道,态度和方式无非分为两种:硬或软。
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孩子犯错这个问题?
先举两个例子:
小林在爷爷的生日宴会上学着爷爷老战友的样子,直呼爷爷的名字。爸爸对此很不满,要求小林给爷爷道歉,小林拒绝道歉。
为此,小林的爸爸让小林面壁思过,什么时候愿意道歉了,才能回到饭桌前吃饭。
最终,小林不情愿的道歉,事情得以解决。
另外一个例子:
林女士带着儿子在游乐场玩耍,因为争抢玩具,儿子出手推倒了小朋友。双方都因为委屈而哭诉起来。
林女士一边向对方家长道歉,一边安慰儿子。然而,即便林女士十分耐心,儿子依旧无法平复情绪,最终也没有向小朋友道歉。
最后,林女士不得不带这孩子去另外的区域玩耍。
在这两个事例当中,小林的爸爸采取了相对强硬的态度和方式,而林女士则采取了相对更软的态度和方式。
然而,结果却是一样的。
不管是小林还是林女士的儿子,两位小朋友情绪上的问题都没有被解决,也没有能够本质上承认错误,并及时纠错。
那么,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
首先,要遵从几条原则:1. 接受犯错行为是基础
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面前会表现得过分强硬?是因为家长没有理解孩子的犯错行为,进而拒绝孩子犯错,错误的认为犯错就是不合理的、不应该的、不能接受的。
他的内心是这样想的:“怎么又犯错了?这种错能犯么?你不觉得很可笑么?”
其实呢?就像上文说的那样,没有孩子不犯错,而且犯错恰恰是建立是非观念的机会。
就像小林那样,在爷爷的生日宴会上直呼其名,这的确是错误的行为。原因在哪?原因在于小林还无法理解“战友关系”和“爷孙关系”的区别,他看到爷爷的战友这样直呼爷爷的名字,才做出了这种举动。
试想,如果小林的爸爸采取了合适的方式和态度,小林是不是就能够理解这种区别了?
2. 尊重孩子,不影响孩子自尊心是底线
不管采用强硬的方式,还是柔软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及时纠错,并建立起相应的是非观念。
当然,在把握上在行为上,即便是父母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底线就是:最起码的尊重和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时常会看到在商场里,家长指责孩子的场景。这种行为当然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十分脆弱,而家长的这种行为,无形中会成为孩子心理的强大压力,压制孩子自信心的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将:你不尊重孩子还谈什么教育?你不尊重孩子凭什么让孩子顺从你的指引?
知道了基础,知道了底线。那么,在帮助孩子改错的过程中我们具体该怎么去做?1. 态度要硬,方式不能硬。
态度硬,传达的是立场和原则,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所需要提升的是非观念。
方式不能硬,是因为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强硬的方式会直接产生消极甚至反叛情绪,对整个纠错过程没有任何好处。
这一点也在提醒各位家长,在帮助孩子纠错之前,先要改正自己的错我。
我们知道,当你在强硬态度下,很难平复情绪采取相对柔软的方式。但教育就是这样,你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也无法帮助孩子及时纠错。
拿小琳爸爸的处理方式来说。
首先态度很明确,这样直接称呼爷爷的名字,是不尊重长辈的表现,立场和原则有了。
但方式呢?
首先,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在场,爸爸有没有考虑过小林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面壁这种惩罚方式,只有在意识到自身错误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让内心处于反抗情绪中的小林去面壁思过,他想的是什么?
“我没错!我为什么要道歉!我不服!”
对于家长来说,硬态度是一种立场的表达,而软方式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2. 及时调整软硬的“强度”
虽然态度要硬,方式要软。但要想发挥最大影响,必须把握合适的强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这里,我们可以参照孩子的表现,增加或者减少软硬的强度。
首先,排除一种错误认知:“哭吧,让他哭吧,哭完了就知道错了。”
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我要告诉你,哭完了非但不会认错,还会使不良情绪积压,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将强度掌握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能最终起到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建立是非观念提升辨别能力。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
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发现自身教育缺陷的过程。
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
孩子生下来就是孩子,可我们生下来并不是父母。从备孕到孩子成长,宝妈会遇到很多问题,加入圈子,你能向育儿专家提问,还可以和其他宝妈交流,让我们一起来一场妈妈的自我修行吧!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标签: